当前位置:

基层治理的“解题之道”:“治已病”与“治未病”

来源:红网 作者:何彩云 编辑:陈晓丹 2025-11-21 12:31:0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1121112151_616_303.png

织密基层治理平安网。

□何彩云(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矛盾纠纷化解则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考题。过去,“群众上访、干部下访”的被动应对模式,如同医生治疗已发之病,虽能解燃眉之急,却难防问题反弹。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亟需将“解题思维”转变为“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运用系统思维织密预防网络,借助创新方法激活治理效能。

湖南在此方面努力创新,成效显著。首先是出台专项实施意见,构建“省级统筹、市州协调、县乡落实、村社发力”四级联动体系,然后由省委政法委牵头,统筹20余个部门建立跨领域信息共享与风险研判机制,每年开展两次全省矛盾隐患“拉网式”排查,将“治未病”纳入市州绩效考核,设置8项核心指标倒逼转型。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枫桥式”示范单位127个,培育创新项目346个,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防患未然的基层善治之路。

系统思维是“治未病”的核心方法论,关键在于打破碎片化的治理格局。湖南将系统思维融入治理各环节,构建起“感知-化解-防控-处置”的全链条治理体系,统筹兼顾、全域发力,以筑牢源头防线。

如,湖南省高院在调研浏阳法院时强调,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主动融入地方产业与社会治理的大格局,形成“抓前端、治未病”的综合效能;郴州市苏仙区樟树岭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居委会、物业等多方力量组建调解矩阵,形成多元共治的化解网络;永州市江永县以“微会议”收集民情、“微平台”优化服务、“微服务”精准对接,县乡村三级联动打通治理脉络。

全省层面,积极推广“网格化+大数据”模式,划分13.6万个基础网格,配备28.3万名网格管理员,累计发出风险预警1.5万余次,处置率达92.3%,实现矛盾萌芽即化解。

创新方法是“治未病”的动力引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湖南立足省情实际,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技术相结合,推出一系列接地气、见实效的治理举措,让治理手段跟上时代步伐,精准捕捉矛盾隐患,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永州推广的“五老+好邻居”调解机制堪称典范,退休老法官、老警官凭借专业法律知识,离任村干部、新乡贤依托乡土人情优势扎根城乡社区,用群众身边人解决身边事,让矛盾纠纷在情理法交融中化解;长沙市岳麓区莲花法庭的“丹姐‘三四’工作法”同样暖心,成立以来保持“零投诉、零信访”;通道县法院则结合侗乡特色,采用双语解纷方式,让法治服务更贴合民族地区实际;溆浦县通过“微改造”“微公司”模式,把群众的急事难事和期盼之事项目化、产业化、数字化,形成新型治理链条。

全省层面,“群英断是非”在传统群众调解基础上,引入了数字化管理、微改造和微公司等创新手段,使治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这些创新实践让“治未病”既有温度又有力度,也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到治理的成效,进一步巩固了“群众唱主角”的枫桥精神。

从基层治理的湖南实践可以看出,基层治理的“解题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治理哲学的转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从解决表象问题到消除深层矛盾,把即时处置与源头预防统一起来。以此为径,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何彩云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5/154480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