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秋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这一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基层公共服务建设指明了方向。基层公共服务的覆盖广度、供给精度与服务温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河南许昌的流动图书车、四川甘孜的流动医疗车等创新实践,以精准多元的服务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全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鲜活样本。

11月11日,河南许昌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村村民在流动图书服务车看书。新华社发(王永涛 摄)
打破空间壁垒,织密基层公共服务“覆盖网”
基层公共服务的难点在偏远地区,痛点是覆盖不均。过去,偏远村落群众为借一本书、看一次病、办一件事,常常需要奔波数十公里,导致基层公共服务长期面临“看得见、摸不着”的困境。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转变服务理念,推动公共服务从“固定点位”向“流动覆盖”转型,让服务“主动送上门”,而非“坐等群众来”。
河南许昌流动图书车以“流动车+数字阅读”模式,年均行驶里程超过8万公里,服务网络覆盖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四川甘孜移动医疗车依托“移动医疗+云端会诊”,覆盖高原村寨;浙江龙港“流动政务客厅”将服务送至群众家门口。这些实践以具体数据印证了“不留盲区、不漏一人”的服务理念,推动公共服务从以行政区域为界转向以群众需求为半径,重构了基层公共服务的覆盖逻辑。
对各地而言,唯有推动公共服务从“固定点位”走向“全域覆盖”,让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平等享有优质资源,才能真正以覆盖广度践行均等化理念,让服务抵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锚定群众需求,提升基层公共服务“适配性”
基层公共服务的成效,最终要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不少地方曾陷入“重投入、轻实效”的误区,建成的文化站闲置、配备的设备无人使用,根源就在于脱离了群众的真实需求,导致公共服务沦为“中看不中用”的形式工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各地积极回应这一要求:河南许昌流动图书车推行“群众点单、车随单走”,为农户配送农业技术书籍,为留守儿童补充儿童读物;山东沂水流动幸福食堂根据老年人口味定制餐食,有效缓解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湖北流动技能培训车针对妇女需求开设家政课程,助力就业能力提升。这些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体现了公共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的转变。
基层公共服务不能搞“一刀切”,唯有做到“不缺位、更对味”,才能将每一份投入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民生温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服务效能提升。
集成多元功能,拓宽基层公共服务“价值链”
基层公共服务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推动服务从“基本覆盖”向“优质供给”跨越。随着群众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单一功能的服务形态已难以满足多元期待,推动服务功能集成、资源融合,成为基层公共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路径。
河南许昌流动图书车超越“移动借阅”的单一功能,兼具城乡图书通借、数字服务、技能普及功能;江苏苏州流动文化惠民车融合图书借阅、文艺演出、非遗展示等模块,打造“一站式”文化服务体验。这些创新实践与“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功能融合、服务聚合”的要求高度契合,展现了基层公共服务从“单一供给”向“复合生态”的转型。
基层公共服务唯有实现从“基本覆盖”到“优质供给”的跨越,兼具“烟火气”与“科技感”,才能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基层公共服务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线”。河南许昌流动图书车及各地的实践案例,以“小切口、实举措、广覆盖”的创新思维,让政策红利在基层落地生根。各地应积极借鉴此类经验,进一步打破思维定势、优化供给方式,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资源配到群众心坎上,推动基层公共服务更加均等、精准、优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来源:红网
作者:柏秋萍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4/15446274.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