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机器人敲句鑃”是新声也是共鸣

来源:红网 作者:童佳昕 编辑:唐盈 2025-11-17 12:00:46
时刻新闻
—分享—

2524666.jpg

□童佳昕(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机器人手臂敲响两千年前的青铜句鑃,当数字技术让传统鳌鱼游弋于现代体育场上空,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场体育盛会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扇窗口。正如古人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全运会以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在官方与民间的互动里,揭示出一条清晰的文化创新路径——守正才能创新,包容方能致远。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最动人的,不是技术的炫示,而是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机器人奏响古乐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鸣。这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文化创新最难能可贵的,正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当醒狮从民间庙会跃上数字舞台,当地方戏曲融入现代编曲,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创新者读懂了它们的精神内核,并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了全新诠释。真正的文化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过去的全盘接受,而是在深刻理解文化本质的基础上,用时代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找到新的生长土壤。

“大湾鸡”这一民间昵称的走红,恰似“春江水暖鸭先知”,生动展现了民间智慧对文化创新的推动。它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创新生态——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专业与大众的相互启发。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官方的态度:没有纠正,没有解释,而是以包容的心态乐见其成。这种文化姿态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文化自信——相信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能够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创新最忌讳的就是“过度设计”。当每一个细节都被严格规范,当每一种表达都要经过层层审核,文化的生命力就会在程式化中逐渐枯萎。十五运会的成功提醒我们,文化创新需要留白,需要为民间创造力预留空间,需要相信群众的眼光和智慧。

2352352.png

在热闹的创新表象之下,十五运会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始终没有忘记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建立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无论是岭南醒狮的现代表达,还是传统音乐的创新演绎,这些文化创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更好地认同。文化创新如果不能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那就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五运会的启示在于,它让人们在创新的形式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找到了情感的归属。这种由内而生的文化认同,才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十五运会的文化实践,恰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映照出这个时代文化建设的共同课题。它告诉我们,文化创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薪火相传;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雅俗共赏。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如何对待传统,如何理解创新,如何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十五运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翅膀,以人民为中心。这份文化创新的答卷,其意义已超越了一场体育赛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十五运会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来源:红网

作者:童佳昕

编辑:唐盈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1/154366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