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椒评论丨洞庭两岸楚音齐,潇湘喜迎汉水才

来源:红网 作者:陈剑宇 编辑:汪敏星 2025-10-24 16:03:08
时刻新闻
—分享—

b72b9700f2424cb2b1dc9495eee22a33.jpg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专场招聘活动西安站现场。摄影:龚子杰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武汉站)系列评论之一

□陈剑宇(湖南工业大学)

湘江北去,汉水东流,两条奔涌的江河,千百年来滋养着同一片文化热土。金秋十月,珞珈山下的梧桐叶黄,一场跨越洞庭湖的“人才之约”如期而至。本周末,“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专场招聘将走进武汉大学,这不仅是湖南引才行动的又一站,更是两湖地区血脉相连、文化同源的一次深情呼应。正如古人所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番湘鄂携手,恰是对千古名句的当代诠释。

湖之南北,共饮一江水,同承一脉魂。从春秋战国时期同属楚国,到明清两代共为湖广行省,两地的历史渊源深厚。屈原生于湖北秭归,在湖南汨罗投江明志;岳麓书院与武昌凤凰山麓贡院,皆以“惟楚有材”为训,共育天下英才。直至今日,武汉仍有一条“宝庆街”,见证着邵阳商贾昔年溯江而上的创业足迹;而长沙与武汉的方言、饮食与民风,亦如洞庭波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血脉相亲的底色,为此番招聘注入了独特的情感温度。当湖南的“揽才团”踏上武汉的土地,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岗位与政策,更是一份“兄弟省份”的邀约。

历史上的湘鄂,曾以“湖广熟,天下足”共担粮仓重任;今日的湘鄂,则在新兴产业浪潮中寻求共振。湖北着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打造科创“四梁八柱”;湖南则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文创媒体为优势,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两地在产业链上既有互补空间,亦有协同潜力。

此次招聘,湖南“揽才团”精准对接武汉高校的理工科优势。武汉高校云集,有超过百万在校大学生,其中光电、机械、计算机等专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参加武汉站专场招聘的单位共400余家,提供岗位1.4万多个。共有超120家制造业企业提供了近4500个岗位,现场14家产业链“龙头”企业提供了1247个岗位,这与武汉学子的专业背景高度契合。更值得注意的是,湖南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岗位需求旺盛,与武汉的“光谷”“车谷”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赋能。

近年来,各城市引才政策持续升级加码,武汉早在2017年便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通过无门槛落户、青创园建设、人才公寓配套等举措,成功将人才净流入率从负转正。其经验对于正处人才焦虑中的湖南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湖南一方面,借鉴武汉“人才集团”模式,成立湖南省人才集团,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引才、育才、用才;另一方面,打出“政策+产业+服务”组合拳:73条支持政策清单覆盖就业创业全周期,首批5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最高100万元启动资金,“留湘来湘”就业服务平台实现求职“一网通办”。这些举措,不仅彰显诚意,更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

“洞庭两岸楚音齐,潇湘喜迎汉水才。”这场跨越洞庭的招聘,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流动,成为两湖地区文化共情、产业共融、发展共进的生动缩影。当湘江与汉水在长江交汇,当岳麓山与珞珈山遥相呼应,当湖南的“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遇上湖北的“不服周、敢争先”,楚才兴楚的篇章正被重新书写。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武汉学子带着东湖的智慧走向湘江两岸,也将有更多湖南青年循着屈原的足迹回访荆楚大地。而这,正是“惟楚有材”在新时代最澎湃的回响。

来源:红网

作者:陈剑宇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67/153733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