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从基建奇迹到发展新章,读懂“速度密码”里的中国答案

来源:红网 作者:臧家震 编辑:李意一 2025-10-22 10:48:12
时刻新闻
—分享—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臧家震

当贵州花江峡谷大桥以625米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当CR450动车组以450公里时速追风逐电,当白鹤滩水电站的银线点亮千万家庭,这些跃动的“中国速度”早已超越工程维度,成为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密码。从高桥通天到电站拔地,速度背后是实干的印记,更是发展的深层智慧。

“桥”见速度,是天堑变通途的民生温度。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创造了“桥、岛、隧、水下互通”的世界首创,将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开通首月就承载了跨珠江口约四分之一的车流量。而9月28日刚通车运营的花江峡谷大桥更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突破,用北斗定位与智慧缆索技术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不仅破解了峡谷强风难题,更打造成“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的文旅综合体。这些基建不再是孤立的交通节点,而是串联起区域发展的“经济动脉”,让区域间的资源流动更高效,让速度真正服务于民生福祉与区域均衡。

“铁”驭疾风,是时空重构的发展动能。高铁的迭代,核心是用技术打破地理限制、催生发展新形态。从沈白高铁在零下40℃的严寒中实现350公里时速,到拉林铁路跨越雅鲁藏布江缩短边疆通行时间,中国高铁的突破从不只追求“快”,更在于重构时空格局。CR450型动车组的技术升级与精准建设,不仅拉近了城市间的物理距离,让人才、产业等要素高效流动,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电”亮神州,是绿色转型的大国担当。白鹤滩水电站作为“西电东送”核心,投产4年来,截至6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超过1960亿千瓦时,其背后是对“双碳”目标的坚定落实。当下传统水电与光伏、风电的互补布局,不仅保障了能源供应安全,更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电力基建的“速度”,正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推动能源转型的直接体现。

今天的“中国速度”,早已从“快”的比拼升级为“质”的较量。深圳城脉金融中心4天建一层的建设速度,源于轻量化顶模技术的创新;狮子洋通道主塔安装偏差控制在1毫米内,依赖北斗系统的精准赋能。这些突破印证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深刻内涵,彰显着从“基建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跨越。

从高桥凌云、高铁驰奔,到电站轰鸣,“中国速度”的密码,藏在每一项技术突破里,写在每一次民生改善中。这速度不是浮躁的急于求成,而是厚积薄发的实力彰显;不是孤立的工程奇迹,而是系统推进的发展智慧。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这样的速度仍在续写,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臧家震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66/153701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