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精彩人生 传习高风亮节——再读唐之享的《岁月诗痕》

来源:红网 作者:王超 编辑:陈晓丹 2025-10-10 12:19:40
时刻新闻
—分享—

唐之之.jpg

□王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员,湖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智库联盟/湖南智库协同中心主任)

2025年春,恩师唐之享先生的《岁月诗痕》再版,正值长沙岳麓山杜鹃满山绽放。我翻出了2017年初获赠的《岁月诗痕》。书页微微泛黄,当年在空白处写下的批注清晰可辨。再次品读恩师唐之享的诗作,如同与8年前的自己隔空对话。品读书中近300首古体诗词时,我从字里行间领悟出作者“临渊履薄处事,夙兴夜寐求知”的通达品行与精彩人生,那不仅仅是理想的踌躇,更是将宏大愿景熔铸成步步扎实的脚印,是作者践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扎根时代生活的高风亮节。

初读:志高为民见丹心

2017年,我担任湖南智库联盟秘书长已是两个春秋,正处于“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干事热忱中。彼时拿到《岁月诗痕》,最先吸引我的是《登泰山》中“今日登高惬胜游,独尊五岳泰山幽”的豪迈。那时的我,总觉得理想当如泰山之巅的云海,要够壮阔、够辽远。看到恩师唐之享在注解中引用汉武帝“高矣!极矣!大矣!”的感叹,竟生出几分“大丈夫当如是”的意气,觉得从政者当有此气魄,做智库研究亦当有此格局。

再翻到《感谢师恩》,他写的“教鞭指处丹心在”“白粉笔灰红烛泪,芬芳化作满园春”诗句,让我感思良久,尤其是“丹心”二字。彼时我虽已在政研领域耕耘多年,自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同志离休后,便常聆听教诲。恩师唐之享笔下的师者形象,与熊老对我常说的期许重叠——“做学问要如湘江水,既要奔流不息,又要滋养两岸”。那时的我,将“理想”二字看得很重,总想着要出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要为湖南发展擘画宏伟蓝图,却对诗中“讲台三尺有乾坤”的深意领会不深,只当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未曾想这“三尺”之间,藏着的正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处世哲学。

读《调研归来》时,对“莫教虫豸再成灾”的直白与急切,更多是从政策研究者的角度去审视其治理思路,赞叹恩师唐之享“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未能体会到“苦了人民费了财”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民生牵挂。就像当年我带队做乡村振兴调研,总想着要提出多少条创新举措,却忽略了农户最关心的“灌溉渠何时修通”“病虫害如何防治”这些“小事”。初读的心境,恰似恩师唐之享在序中说的“气魄颇大,多是直接议论”,只见诗之“形”,未悟诗之“魂”。

再读:颂人叙事真情浓

八年后再读《岁月诗痕》,字里行间的温度与重量全然不同。此刻的我,组织湖南智库部分专家在5个市州及其部分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培机构等调研完成,课题报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智对策研究》为全省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恰如恩师唐之享在《观黄河壶口瀑布》中写的“乐向中原展壮猷”——不是非要“万丈豪情向海流”,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不辍,把理想具象化、实在化。

2024年,我牵头“智惠三农”振兴助力计划,与惠农网、高音歌王春雷合作,为邵阳市的优质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邵阳红”搭建农产品直播平台和培训农村电商带头人,扑下身子做“小事”。看到农户通过直播间卖掉了囤积的柑橘,一位大娘握着我的手说:“王主任,你这办法能救命啊。”那一刻忽然想起恩师唐之享的《感谢师恩》,原来“满园春”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让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机会。这或许就是他说的不追求“惊天地”的壮举,而是把力气花在“润无声”的实事上。

重读《悼邵公》,“栋栋高楼拔地起,英才奕世颂先生”两句,让我想起2023年参与“逸夫楼”修缮调研时的场景。后以邵逸夫先生为榜样,追随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彭崇谷的脚步,推进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让大山里的孩子亦能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力争如恩师唐之享写邵公“大爱无言教育兴”,践行教育的真谛不在宏大叙事,而在让每个孩子都能触及光亮。又如《再登华山》中“攀崖我趁骄阳早,好与高僧比武功”的豪情,再读时竟读出几分“老当益壮”的坚守。

当我组织“湖南红色文化巡回宣讲”,走进100所乡村学校,起初有人说“这些老故事年轻人不爱听”,但当看到孩子们围着老战士问“爷爷当年真的不怕冷吗”,忽然懂了恩师唐之享为何在诗中写“劈岩救母实英雄”——英雄主义从不是天生的豪情,而是在平凡中坚守初心的勇气。如今的我,不再执着于课题是否“高大上”,而是在意每一次调研是否真的走进了田间地头,每一份报告是否真的回应了群众期盼,像熊老在日常闲谈中教导我的“做智库要像打井,宁在一乡深挖,不在万里浅尝”。

8年来,我从牵头“湖南在中部崛起三大战略抉择”这样的宏观课题,到助力“光伏进农户”“智慧便民服务亭”等具体项目,何尝不是循着这样的轨迹,把曾经“为国为民”的大情怀,分解成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小行动。

感悟:高风亮节照前路

《岁月诗痕》中很多首诗词里藏着的从政智慧,恰如《道德经》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古风:高校化债有感》中,恩师唐之享写到“兴办教育政府责,化债释负切莫拖”,透出了敢作敢当、服务基层的为民精神。2024年,我在湖南智库专家聘任仪式上,特别强调“要深入生产力第一线”,正是受此启发。而当年恩师唐之享分管教育时,在郴州调研与老师们共度教师节,这份“在现场”的态度,比任何政策文件都有力量。如今我倡导智库研究员每月至少去基层3天,就是要让他们明白:脱离了实际的研究,如同“平仄押韵错误百出”的打油诗,看似工整,实则空洞。

为人之道,在《无题》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夜读唯求安静好,更深意惬步闲庭”。退休后,恩师唐之享仍倾心《资治通鉴》,这份“安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修为。2021年末调研邵阳市区域性“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规划时,正是学习恩师唐之享的这份“安静”和修为的心态,让深入基层的我“欲效春蚕丝吐尽”。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后,提出了推进“邵阳红”发展的智库建议。彼时,基层各方对“邵阳红”的未来规划展望各有千秋,而我想起诗中“桂蕊飘香气自馨”,也想起熊老曾说“解决问题要像种水稻,既要弯腰看苗情,又要耐心等秋收”。于是先组织专家深入产地调研,再邀请企业、农户、经销商坐下来协商,最终找到共赢方案。恩师唐之享的诗,恰如那壶沁人心脾的大红袍,初尝微苦,细品回甘,藏着“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

为官之要,见于《调研归来》的“政府决心施‘杀手’”与《悼邵公》的“大爱无言”的对比中。前者是担当,后者是情怀,二者辩证统一。2023年,我在推动“管道天然气驻城进乡入村”项目时,正可谓既要有“施杀手”的魄力,协调多部门打破壁垒;又要有“无言”的耐心,挨家挨户解释安全规范。这正如恩师唐之享在诗中既写“铁骑驰骋驱尘土”的豪情,也写“白粉笔灰红烛泪”的细腻——为官者当如泰山,既有“五岳独尊”的担当,又有“云卷云舒”的从容。

传习:薪火相传践初心

读到书中的《踏莎行·1997年教师节寄语》《教师颂》《踏莎行·2005年9月老师吟》等诗词时,总会想起熊老。那些年在他身边,听他回忆革命岁月时说的“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读书,为民”。熊老的自我总结正好与恩师唐之享笔下“桃李万千勤灌溉”何其相似——都以“实干”为笔,在三湘大地上书写初心。2024年,我将熊老生前的谈话整理成《清泉谈治湘》,其中他对“湖湘文化”的注解尤为深刻:“经世致用,不是喊口号,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与恩师唐之享“非敢混迹于书林也”的自谦,实则是一脉相承的境界——不为虚名,只为实干。

在湖南清泉书画研究院,恩师唐之享为我们题写的“听党指挥”,笔力遒劲,力透纸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无论是恩师唐之享的诗,还是熊老的言传身教,都在传递一个道理——“改变是可能的,开悟是可能的。从此时此地走向康庄大道是可能的。”理想的大小,从不以规模论,而以坚守论。如今我推动“AI+教育”创新行动,帮助特殊儿童学习,不再追求自己成为什么,而是成就了多少人;不再计较留下什么名声,而是留下了多少实在的改变。

再读《岁月诗痕》,仿佛循着恩师唐之享的初心和足迹重走了一遍他的人生:从登泰山的豪情,到步闲庭的从容;从“施杀手”的果决,到“敬明月”的通透。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我们这代人的理想,或许没有前辈们“改天换地”的壮阔,但可以如恩师唐之享的诗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刻下属于自己的“诗痕”——或许是一份让众多农户增收的调研报告,亦或是一次助力学子们未来学业的智库行动。

合上诗集,窗外的湘江滚滚北去。恩师唐之享在序中说“记下生活的点滴”,这点滴之中,藏着众生“大道至简”的真谛。以我自己为例,从2017到2025,从“气魄颇大”到“精微务实”,再到历经世事后的清醒。人生啊,要像恩师唐之享笔下的泰山,追求高矣、极矣,却始终扎根大地;要像壶口的黄河,奔腾咆哮,最终汇入滋养万物的江海。

如斯感悟,当是我对恩师唐之享《岁月诗痕》虔诚的敬意,亦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谨记及其高风亮节的践行传习。

来源:红网

作者:王超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4/1534092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