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行动北京站现场。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西安站)系列评论之二
□彭清华(湖南第一师范)
秋日的长安古城气韵悠长,一场跨越长江的人才之约正悄然酝酿。10月19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专场招聘活动在西安将如约而至。湖南此次西安之行,带着对青年需求与产业适配的精准把握,既延续了北京站的创新思路,更紧扣西安人才特点与产业优势亮出定制化方案,成为读懂当下引才范式转变的生动样本,更彰显出湖南求才若渴、敬才如宾、用才如器的深厚诚意。
湖南此次西安之行,以“精准匹配”为核心,构建起“岗位供给—人才需求—发展支撑”的完整闭环。这份精准,首先体现在对西安人才优势与湖南产业需求的清晰认知。西安坐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在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积淀了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人才储备;而湖南重点发展的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产业正处升级发展阶段,亟需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两者的互补性,成为引才工作的扎实基础。
从参会单位与岗位设置就能看出这种精准对接,411家参会企业围绕西安人才优势组建“产业适配阵容”。其中,超160家制造业企业,针对西安工业门类齐全、工科人才密集的特点,为机械工程、自动化、材料成型等专业学子提供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全流程岗位,让专业所学能直接转化为职业所长;90余家科技公司与15家前沿材料企业,瞄准西安高校在人工智能、新型复合材料、精密仪器等领域的科研实力,搭建起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21家产业链“龙头”企业更是拿出核心岗位,借平台优势为青年人才提供参与重大项目、接触核心技术的成长机遇,助力其快速积累行业经验。
同时,岗位在学历与类型上的科学布局,更凸显湖南的细致考量。本科与硕士及以上学历岗位的合理分配,既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进入职场起步的入口,也为高层次人才预留了职业提升的空间;技术类岗位占比达七成,精准锚定西安高校人才结构,有效避免“学非所用”的资源浪费,让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的舞台。这种“按需设岗、对口引才”的思路,让人才与产业的双向选择更具实效。除了岗位供给的精准,湖南此次还通过“就业与创业双向赋能”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吸引力。不同于传统招聘会单一的招聘宣讲,此次活动创新性地将“七个一”政策宣讲、投融资对接会与招聘活动深度融合,构建起“就业有保障、创业有扶持、发展有支撑”的全周期的服务生态。
对于稳定职业发展的学子,政策宣讲会系统解读湖南在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让“来湘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更是一种安心扎根的生活承诺;对于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年,7个创业孵化基地带来的1400个创业工位,并非抽象的政策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创业土壤”——无论是基于高校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项目,还是聚焦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创业计划,都能在这里获得办公空间、政策指导、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支持;投融资对接会的设置则打通了“创意—项目—资本”的堵点,帮助优质创业项目能对接湖南雄厚的产业资本与天使投资资源,让“纸上蓝图”真正变为“落地实景”。这种从“招就业者”到“育创业者”的转变,精准击中当代青年既求“稳定”又盼“突破”的多元诉求,让引才活动不再是一次性的招聘行为,而是一场关乎人才长远发展的开始。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引才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拼政策、比福利”的简单较量,而是一场关于“尊重人才、理解人才、成就人才”的综合考验。湖南此次西安引才,没有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用“精准匹配的岗位”回应学子的专业追求,用“全流程的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用“产业链的平台”承载青年的成长规划。这种从“广撒网”到“精耕作”的转变,抓住了人才工作核心——引才不是“一引了之”,而是要让人才“用得好、留得住、能发展”。
这趟从潇湘开往西安的“引才专列”,载去的不仅是一纸招聘简章,更是一份“与湖南共成长、同发展”的真诚邀约。当西安学子的专业所长与湖南产业的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当青年的职业理想与湖南的发展蓝图交相辉映,“智汇潇湘才聚湖南”便不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无数奋斗者与这片热土双向成就的美好序章。我们期待,这场秋日里的长安之约,能让更多西安学子了解湖南、选择湖南,在潇湘大地上实现自身价值,也为湖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彭清华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2/15362359.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