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信中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回信字字千钧,即是对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的祝贺,又是对全国涉农院校师生和广大农业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一句“强农报国”,道出了新时代农业院校学子的历史使命,为广大青年指明了奋进方向,激励人心。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封回信是对农业高校办学方向的“定盘星”,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它告诉世人,农业院校不是“二流选择”,而是强农报国的“人才摇篮”;农科学子不是“冷门专业”,而是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当下,中国正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这封回信,实则是对全体农科学子发出的动员令——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在广袤田野上书写青春华章。
强农报国,首在“知农”。真正的“知”,不仅是书本里的育种技术、栽培理论,更是对农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农村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农科学子要走出“象牙塔”,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练就扎实过硬的“真本领”。强农报国,贵在“爱农”。这份爱,是对乡土中国的深情眷恋,是对农民群体的真挚情感。只有带着感情学农,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要摒弃“学农低人一等”的偏见,树立“农业是立国之本”的自信,以投身农业为荣,以服务农民为乐,扛起强农报国的“硬核脊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广大农科学子即要争做“自找苦吃”的急先锋,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又要勇于挑战“卡脖子”技术,在种子芯片、智能农机等关键领域攻坚克难,把“中国粮”装进“中国芯”。更为重要的是,要勇当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毕业后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活用新思维赋能传统农业,善用电商直播推广农产品,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趋势,借助社交媒体传播农耕文化,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真正成为吸引人的热土。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新时代农科学子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唯有以强农报国为己任,练就担当的“宽肩膀”,磨砺成事的“真本领”,才能用无数个“小我”之力成就农业强国“大我”之功,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威然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1/1535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