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的胜利日——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来源:红网 作者:姜 媚 编辑:李意一 2025-09-02 10:38:03
时刻新闻
—分享—

□姜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随着9月3日胜利日的临近,华夏大地萦绕着庄严的纪念氛围。

历史上划过的句号从来不止于过去,更深刻影响着长河此刻奔流的方向。

于亡国灭种绝境中凝聚起民族意志,把血染的路踏成胜利坦途,中国14年抗战所承载的苦难、所迸发的勇气、所淬炼的精神、所昭示的意义,值得回望,必须致敬,应该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

(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4年的抗战历史,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史书。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涞源县日军据点东团堡(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打开这本史书,是14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每一个片段都触目惊心——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随后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硝烟四起、血色弥漫,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生化实验……民族灾难接连不断,中国人民饱受摧残。

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打开这本书,是14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每一处细节振聋发聩——

从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无数志士不顾生死为保卫山河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他们在平型关的浴血冲锋、在台儿庄的拼死阻击、在青纱帐里的顽强周旋,就不会有胜利的曙光穿透硝烟。有的战士子弹打光了,就拿起大刀继续砍杀,与敌人展开白刃肉搏;有的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最恶劣的条件,最艰苦的斗争,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1935年,方志敏曾在狱中写下对“得到了自由与解放”的中国的畅想,“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在方志敏的畅想中,“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抗日战争结束四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全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今天的中国,是光明灿烂、物阜民丰的新世界。曾经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地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肩而立,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成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强国。

从曾经的缺衣少食、流离失所,到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老百姓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舒坦。

(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时间越是久远,越能看清那束照亮黑暗的火炬如何指引中华民族走向重生。

抗战伊始,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高擎全面抗战旗帜,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力量格局,坚决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资料图片:1945年,武汉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新华社发

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科学预见了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廓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

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大量日伪军,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抗争。”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人冲锋在前、英勇牺牲。

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下,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

这份初心使命矢志不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三)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组织起来的力量,汇聚成强大的抗战洪流。

参观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参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代价,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以湖南为例,湖南累计输送入伍的兵员和壮丁达210万人,也就是说,在全省3000万总人口中,每15人即有1人应征入伍,人口参军密度为全国之最。

回溯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中华民族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万万同胞以钢铁般的意志抵御外敌侵略,其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的彰显,印证了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强调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这伟力,是每一位战士的浴血冲锋——

长白山下,饥寒交迫的杨靖宇只身与敌周旋五昼夜直至弹尽,日军残忍解剖其遗体,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七七事变爆发后,时任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的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率部坚守南苑作战,壮烈殉国;江苏淮阴,为掩护地方群众和党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的82名勇士在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全连8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

这伟力,是不同战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知识文化界以笔墨作刀枪,用艺术开辟第二战场;童第周、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共匡国难、呵护弦歌不辍;民族企业家们在遭受到损害与牺牲时,又肩负起了支持抗战,发展生产的使命……

这伟力,是海内外千千万万普通人坚实的托举——

华侨青年符克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投身抗日战场,为救国奔忙,牺牲时年仅25岁;北京密云县的邓玉芬先后送丈夫和5个孩子到抗日前线,他们全部英勇战死;为了支援抗战,山东根据地妇女救国联合会组织广大妇女赶制军鞋军装,仅1943年就完成军鞋150万双、军装50万套……

组织起来的统一战线,汇聚成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壮烈的战争图景。“余决以一死,以报国家”“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些细节,让历史的纹理真实可感,这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集体心志的凝聚,至今依然滚烫。

(四)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把来路记得更清楚,才能把远方的路铺得更长。

今天,当我们谈论抗战精神,谈论民族精神,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无数个由具体的人的选择与行动组成的瞬间,这些瞬间经过时间的淘洗与代际传递,最终内化为血脉里的精神基因。

W020250708785414759088_ORIGIN.jpg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

今天的卢沟桥,弹痕仍清晰可见,但空气中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硝烟。桥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启幕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络绎不绝。在展厅负一层,有一面由5098张抗战老照片构成的巨幅照片墙,浓缩了“九一八事变”后的5098个日夜,站在照片墙前,参观者静默无言。

而纪念馆外的世界,早已变了模样——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主战场的山西阳泉,正在经历从“煤城”到“智慧城市”的转型蜕变;白洋淀里,“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往昔因地势险要新四军在这里隐蔽和游击作战的湖南华容桃花山,如今果园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港口货船往来穿梭。

8月26日,人们在北京东单参观“薪火相传”花坛。

街头巷尾万家灯火、老人小孩笑语盈盈,淌过时代的巨流河,一个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历史现场,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抗战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沉淀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奋进,战胜一切困难。

脱贫攻坚战场上挥洒的汗水,抗击疫情关键时刻逆行的身姿,体育竞技的舞台上为国争光的呐喊,科技强国的梦想下一个个不眠的深夜……今天的华夏大地,处处可见精神赓续弘扬的硕果。

鉴往事,知来者。面对当前任何试图否认、歪曲、篡改、阻挠对历史的铭记与书写的企图,坚定地守护记忆和传承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在我们的社会中,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历史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

此刻,纪念这场伟大胜利,就是致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脊梁,铭记一个国家在血火中新生的历程,传承一个民族在最黑暗时刻展现的光明与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姜 媚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94/152469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