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聘会现场。摄影:朱丽萍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系列评论之六
□陈剑宇(湖南工业大学)
秋意渐浓,湘江北去。一场跨越千里的“人才之约”,正悄然改变着许多青年学子对未来的想象。从9月21日中南大学的启幕大会,到9月27日上海专场的集中招聘,“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行动以高规格、广覆盖、深互动的姿态,向全国高校学子递出了一张凝聚诚意与远见的“湖南名片”。而那句“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恰如映照出湖南在人才战略上的不争一时之速、而谋长久之流的智慧。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留才引才行动中,我们青年大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岗位数量之多、薪资水平之高,更是一种“被认真对待”的尊重感。招聘会现场,不再是冷冰冰的简历投递与机械问答,而是化为“青年对话角”“HR面对面”“云端连线”等多维互动空间。企业HR拿着项目计划书与同学们聊团队构建,创业学长分享如何借助政策红利启动项目,甚至连省领导也奔赴各地宣讲揽才。这种安排,让求职从单向的“被选择”转变为双向的“共谋发展”,也让“真心换真心”不再是一句空话。
而“流水不争先”的深意,恰恰在于不追求短期的人才涌入数据,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能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的生态体系。湖南所做的,不是简单地“撒钱揽才”,而是系统性地打通人才发展的全链条。从73条支持政策清单到“七个一”创业扶持,再到“留湘来湘”一站式服务平台……这些政策不是零散的福利堆砌,而是围绕人才成长周期所做的“制度性铺垫”。它让我们意识到:湖南要的不是“过客”,而是“归人”。
当下的就业选择,薪资高低早已不再是唯一标尺,城市自身的“成长性”在天平上的分量日益加重。湖南深谙此道,并以清晰的蓝图作出回应:通过打造“三个高地”、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顶层设计,湖南正在开辟一片产业沃土。这里的岗位供给呈现出鲜明的“双轮驱动”格局——既有四大优势产业的稳健基本盘,亦有占比近三成、蓬勃发展的新兴与未来产业。这意味着,我们选择湖南,不仅是选择一份工作,更是选择一条置身时代潮头的“未来赛道”。产业为人才提供舞台,人才为产业注入活力,二者的“双向赋能”与相互滋养,正是那“滔滔不绝”活水的源头。
更难得的是,湖南在引才中展现出“分层施策”的细腻。既有面向一流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实行“一事一议”,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的政策,也有面向广大毕业生的“保姆级”就业服务;既有针对博士硕士的高端科研岗位,也有覆盖本科、专科的多样化职业路径。这种“顶天立地”的人才梯队思维,让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年轻人都能看见属于自己的机会。
“流水不争先”,是一种从容自信的发展观。湖南深知,人才竞争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与其盲目追逐短期人才流入的数字光环,不如沉下心来打磨制度环境、产业土壤与服务生态,让人才自愿留下、自然生长。而“争的是滔滔不绝”,则是一种可持续的人才观——只有当人才流动形成良性循环,当每一代青年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一个地区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不竭的动力。
湖南正在用行动证明:它愿意为年轻人的梦想买单,也愿意为他们的成长铺路。而这种“长期主义”的诚意,或许正是打动新一代青年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看,它也是在提醒我们:在择业时,除了关注眼前的薪资与地点,更应思考一座城市是否具备“让人才持续增值”的能力。
湘江汤汤,奔流不息;人才济济,未来可期。当湖南以“不争一时而争千秋”的格局打开引才之门,当青年学子以“不只看当下更看未来”的眼光选择落脚之地,一场关于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而这,正是“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陈剑宇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61/15316451.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