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赴安徽、上海、重庆采访调研,探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安徽安庆“六尺巷调解法”再度传出佳话,当地将“和为贵”观念融入乡村治理,借助“六尺巷调解法”成功化解五兄妹遗产纠纷,让对簿公堂的亲人重归于好。“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朝官员张英用一首诗化解邻里争端的典故,如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基层调解艺术的生动展现和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六尺巷调解法”的精髓在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治理需求巧妙结合。其“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操作规程,构建了一套情理法相融合的纠纷解决体系。在安庆,这样的实践很多,各类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很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结案了事”到“案结事了人和”,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在基层的变革。无论是推动“从案要办结向事要解决转变”,还是打造“邻里法官”品牌,都是实现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全覆盖。这种全链条解纷机制,将工作重心从单纯追求案件办结转向实质性问题解决,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基层矛盾纠纷化解,重点是要构建多元共治的纠纷解决生态。除了“六尺巷调解法”,各地也涌现出更多创新实践。如福建工会建设“园区枫桥”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新疆人民调解员打造地方特色调解品牌,湖南省长沙市的社区探索实施“3313”访源治理工作法,都着力让矛盾依法化解在基层。多元共治、源头治理的“中国方案”正在全国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枫桥经验”已然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金钥匙”,持续释放治理效能,焕发生机。
从安徽的“六尺巷调解法”,到全国各地的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它们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时代需求,融合法治精神,最终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这种治理模式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更促进了社会和谐,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正如“六尺巷”典故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治理之道,不在于争而在于让,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和谐。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这种源于文化、基于实践、成于创新的治理智慧,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着不竭动力。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东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60/1531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