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湘”有“理”——“实事求是”讲习所》系列评论之一
□刘海明
理论传播致力于将思想性、知识性的资讯,向对理论认知感兴趣的群体传播知识。当前,不论是纸媒、网络媒体还是电视媒体,都在参与理论传播实践。当理论宣讲成为时代的命题,融媒体又该如何交出自己的答卷?
不同媒体介质的理论传播实践,有着各自的内在逻辑。融媒体的理论叙事必须彰显融媒的特性,调动更为丰富的叙事元素,这显然在考验着融媒体理论传播者的职业智慧。潇湘电影集团联合风芒推出系列融媒体理论节目《这“湘”有“理”——“实事求是”讲习所》(以下简称《这“湘”有“理”》),在探索融媒体宣讲“微”理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宣讲“微”理论,揭示实事求是蕴含的思想性
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的理论宣讲,题材选择应该定位准确。融媒体的受众多为年轻人,宣讲什么以及如何宣讲,关系到理论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湘”有“理”》选择众所周知的“实事求是”词条作为宣讲对象,这个词条看起来并不高深,但要准确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却又相当不易。让更多的人深刻理解这样的“微”理论,有专门讲习的必要。
地方创办大型理论节目,既要有鲜明的湘地特色,同时还应散发着“理论味儿”。为达到这样的叙事效果,《这“湘”有“理”》将镜头摇向百余年前的岳麓书院,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亲自手书“实事求是”并将这个字幅高悬讲堂,校训激励学子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这样的理论叙事让人置身历史情境,看到“实事求是”的理论光芒。
追本溯源本身就是理论叙事的艺术,节目将“实事求是”的历史继续向前延伸,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记载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考证“实事求是”与三湘大地的历史渊源。溯源只是理论叙事的起点,真正的目标在于揭示“实事求是”所蕴含的思想性。节目重温了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全新、科学阐述,使“实事求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条,更是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光芒。
宣讲“微”理论,展现实事求是的历史厚重感
理论宣讲要深入人心,必须有震撼观众心灵的元素。史书、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都是可以引发观众共鸣的“酵母”。宣讲“实事求是”这样的“微”理论,如何让观众从理论节目中感受到这种思想的历史厚重感,决定着观众对“实事求是”认识的深度。
宣讲“微”理论,需要满足观众对历史起点的好奇心。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留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揭示的正是这样的好奇心。时间轴线延伸,理才有根基。《这“湘”有“理”》不但给出了“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还系统地梳理了湖南历史名人对“实事求是”的理论孵化。从张栻奠基湖湘学派,到王船山集理学大成;从陶澍、魏源开眼看世界,到曾国藩、左宗棠中兴名臣,再到毛泽东开天辟地,可以说,岳麓书院“经世致用”与“实事求是”一脉相承。
当一个个充满着地域色彩的历史人物以线性的方式在观众的眼前依序再现,这些名人和名迹都和“实事求是”有了缘分。这样的理论叙事,彰显着“实事求是”独特的历史厚重感。经过理论节目对“实事求是”的理论叙事,“微”理论因为有血有肉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正是实事求是的“微”而厚重的独特魅力所在。
宣讲“微”理论,探索实事求是影视融合叙事
创办理论节目,电视媒体走在了前面。融媒体的理论节目如何区别于电视理论节目呢?众所周知,电视媒体宣讲“微”理论,主要依赖于固定的理论节目编排和播出时间表,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融媒体的理论节目则注重内容的创新和互动性,重视宣讲主题背后的纵深内容。
《这“湘”有“理”》集电影叙事和电视叙事之所长,节目中按照影视叙事的逻辑讲述“实事求是”的来龙去脉。电影媒介和电视媒介的融合叙事手法,可以调动节目主办单位珍贵的电影片段。比如,穿插潇影集团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献礼影片《出发》经典画面,这样的影视文献资料不但为宣讲“微”理论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规避了版权侵犯的风险。
宣讲“微”理论,影视融合叙事讲述“实事求是”思想的演进脉络,开篇向观众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一座创办于一千多年前的古老书院,为何成为一个伟大政党重要思想路线的策源地?一个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华成语,为何为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所追崇?一块牌匾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哲思密码?”这样的理论叙事悬念,正是传统电影叙事在融媒体理论节目中的再现,使观众对答案充满了期待。
总之,在分众化传播的格局下,融媒体作为媒体家族中的“轻骑兵”,应该也可以在理论传播方面大显身手,打造出优质的理论传播节目。《这“湘”有“理”》已经上线,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同类节目加入融媒体理论传播的行列。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60/1531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