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学能文丨江之永矣 ——驻村工作手记

来源:湖南宣传 作者:吴良琴 编辑:陈晓丹 2025-08-29 16:37:01
时刻新闻
—分享—

吴良琴

驻村期满,有很多不舍,也有很多遗憾。

让我不舍的,是那绵延的青山。

沙田溪村是个小小的村落,11.2平方公里、1973人。从村口往里走,约莫半个小时,就能走到村子尽头——一抬头,你就能看到,西边陡峭刚毅的白岩山、东边起伏温婉的肖尔山。

群山默默无言,白云点缀其间,山风将至未至,竹海迤逦而来。头一回到这里,我就被这片葱茏所惊叹、所迷醉。这是一片绿色海洋,更是一片金山银山。

当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党员代表讨论发展之时,大家无一例外地对产业振兴充满了期待。竹子这么多,怎样合理利用起来?思来想去,我们打算朝竹制品加工方向去努力。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对接,我们瞄准了浙江安吉的一家竹炭加工企业。

在后盾单位和安化县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于2023年底启动,2024年4月开建,2025年4月投产。我们离开的时候,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过亿、解决300多本地人就业的竹产业基地。

山沟沟里有了烟火气,大家也看到了希望。村民黄畅生正在紧锣密鼓地添置设施,准备开个特色民宿。借助“芒果振兴云超市”“湘农荟”等平台,村民邓喜仲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将自创的馒头卖到全国各地。

前不久,竹炭厂老板贡辉给我发来生产线的视频,机器轰鸣间,工人们热火朝天,一箱箱竹炭正打包外发。看着视频,我们聊到后期的发展,也聊到当下的隐忧。比如原材料供给可能不足、市场销售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等问题。

让我不舍的,还有那潺潺的溪水。

沙田溪因溪得名。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10余公里,村居均依溪而建,红瓦粉墙,错落有致。然而这一切,差点被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完全摧毁。幸运的是,得益于镇村干部的全力防范,洪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看着被冲毁的道路、房屋以及农田,我们感到无比痛心。

全力把沙田溪恢复整治好,成了大家的共识。

我们将19个村民小组规划为7个责任片区,引导村民自行承担房前屋后的灾后清理任务。同时,由村干部牵头成立两支工程队,进行河道清淤、公路和河堤修复等工作。经过共同努力,溪水恢复了明净,道路恢复了通畅。为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我们在村民聚居点建设文化微广场,为每家每户悬挂村民参与创作的木质对联,沿溪修建颇具地方特色的“风雨廊桥”、栽种一批经济实惠的花草树木。如今,沙田溪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最让我不舍的,还是质朴的乡亲们。

沙田溪的乡亲们忠厚、顾大局。记得筹建竹炭加工厂的时候,第一关是解决厂房用地。村上本来地就少,我们很担心乡亲们不肯搞土地租赁。那天晚上,我们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敞开胸怀议事情,摆问题、提意见、定方案。经过充分沟通,乡亲们的疑惑没有了,心与心连通了,由老党员黄铁顶带头、19户村民全部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原本以为棘手的矛盾轻松化解。

沙田溪的乡亲们也“好面子”。用老支书的话讲,做事做人不能“丢格”。正是有这份集体荣誉感,我们一起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道德评议,一起制定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慢慢的,乡亲们的角色意识唤醒了,村里风气越来越好,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勇救落水女子的黄远祥、守护瘫痪妻子8年的黄开元、助人为乐的党员黄秋才等,成为十里八乡了不起的“角色”。

今年5月,沙田溪荣获全国文明村。这份荣誉,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客观地讲,如何持续保持、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文明素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沙田溪的老百姓喜欢书法,也真心希望我们把黄自元书法文化传承好、弘扬好。建设乡村博物馆过程中,许多村民自发捐赠一些旧物件,其中不乏文物级珍品。这些烙印着时光、捎带着温度的石磨、马灯、笔筒、匾额,成为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亮色和底色。后来我们搞书法研学、办书法培训班,黄安石(黄自元后代)、彭凡卿、刘宗迪等一批本地书法家主动请缨,免费为孩子们进行书法教学。白发垂髫,济济一堂,尤为感动。

很惭愧的是,关于黄自元书法文化,我们勉勉强强破了一个题、开了一个头,后续如何深入挖掘、久久为功,值得深思。特别是研学方面,通过一年多的筹备申报,前段时间刚刚拿下研学资质,后期如何运营、引流,还有赖沙田溪自身与马栏山的漫村文化公司共同摸索、加力推进。

驻村工作两年时间,总结下来,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做群众工作,最大的不足是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因为工作水平有限、时间精力有限,入户走访调研还不够,跟老百姓的沟通交流还不够,为老百姓办实事还不够。

女儿在读《诗经》时,听她读到“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时,我心里一怔。

我想到的是,我们这两年的工作,离组织的要求、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差距,甚至还很遥远。如同安化县城边那浩淼的资江水一样,从此岸,到彼岸,还需奋桨。我们注定要带着深深的遗憾、深深的眷恋,离开这方热土、这群可爱的人。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们已然全力以赴,但仍需孜孜以求。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驻安化县沙田溪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原队长;本文选自《湖南宣传》2025年第6期)

来源:湖南宣传

作者:吴良琴

编辑:陈晓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