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轩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古训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长远谋划的战略智慧。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文化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深厚底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支撑。湖南是文化大省。看底蕴,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从屈贾之乡到红色热土,从千年书院到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从马王堆考古发掘到岳麓山大学城建设,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精神气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沛滋养。看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缺不缺”转向“精不精”。看潜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消费链条,为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可以说,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湖南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之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谋划湖南文化发展新篇章,要深刻把握时代脉搏与实践要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人文经济学”重大命题,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深刻揭示了经济与文化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内在规律。湖南作为经济大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继续争先进位,既需在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上勇攀高峰,更需在文化赋能、文化软实力上抢占先机。在编制“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时,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系统的思维,着眼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规划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方法;深入研究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理作用,规划好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胜势的有效策略,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实力的有效转化。
谋划湖南文化发展新篇章,要积极顺应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当前,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文化的传统边界日趋模糊,跨界融合成为显著特征。这要求我们在规划中必须突出创新驱动,以科技赋能文化发展。注重加快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报业、广电、出版、演艺、文旅、体育等传统业态数智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着力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市场、场所、业务的固有边界,优化资源配置与产品服务供给机制,更好地适应和引领人民群众轻量化、个性化、品质化、社群化的文化消费新需求。
谋划湖南文化发展新篇章,要切实做到借鉴经验与立足实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全省媒体融合“一张网”,重庆广电深化平台重塑推动系统性变革,四川联合多方力量组建文化大数据公司等探索,都为文化领域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应虚心学习,吸收转化。编制“十五五”文化规划,应牢牢把握省情特点,发挥独特优势,着力整合盘活存量文化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探索高品质、特色化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勇于开拓文旅融合、文创衍生、数字文化等新发展空间,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品牌优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科学编制、坚定实施文化建设的“十五五”规划,必将进一步激发湖湘文化的时代活力,绘就“于斯为盛”的文化繁荣新图景。
(执笔:吴班班;本文选自《湖南宣传》2025年第6期)
来源:湖南宣传
作者:湘轩言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