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好作风领社风丨基层减负需以“制度刚性”破除形式主义痼疾

来源:红网 作者:张祖 编辑:张广蓉 2025-08-28 12:21:18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425094856.png

□张祖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一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落地实施,彰显了党中央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坚定决心。形式主义一直是群众深恶痛绝的作风顽疾,不仅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更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各级党委政府唯有以《若干规定》为抓手,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整治,方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以实干实绩赢得民心。

形式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从“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虚浮作风,到“过度留痕、检查考核泛滥”的机械管理,再到“数字脱贫、虚假整改”的面子工程,这些问题看似“抓落实”,实则“空对空”,既耗费行政资源,更寒了群众的心。《若干规定》直指“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督查考核过多过频”“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实际的深刻把握。各级党组织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整治形式主义的重要性,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坚决杜绝“用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

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要通过流程再造、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若干规定》明确要求“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这一部署切中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痛点。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数据跑路”代替“干部跑腿”,整合报表系统减少重复填报;一些部门推行“无会周”“合并督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这些探索证明,减负的关键在于“精准”:既要以上率下带头精简文件会议,坚决砍掉不必要的“责任状”“一票否决”,防止“层层加码”;也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突出群众满意度和工作实绩,让基层干部从“应付检查”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发展、惠民生。同时,要建立“上下联动”的协同机制,上级部门需主动“扛责任”,不把“包袱”甩给基层,真正实现“同题共答”。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整治形式主义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若干规定》强调“健全常态化监测和通报机制”“完善激励关怀措施”,为长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强化监督问责,对“变相增负”“虚假减负”等问题露头就打,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另一方面,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此外,还需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智慧政务”向基层延伸,以技术创新破解“痕迹主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基层减负,减的是负担,增的是干劲;破的是虚功,立的是实干。《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提供了“尚方宝剑”,更是对各级党组织提出了“担当之问”。我们要以《若干规定》落地为契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坚决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新的挑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基层根基。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张祖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2/62/152340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理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