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从半条被子到红火日子:湖南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2025-11-06 17:05:01 字号:

好评中国丨从半条被子到红火日子:湖南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1760585693570-useule649o.png

□潘娇

1934年深秋,长征途中三位女红军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将她们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贫苦村民徐解秀。这个关于初心与承诺的故事,从此在三湘大地久久传颂。如今,这片土地早已旧貌换新颜,宽阔的柏油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小道,红色文旅成为发展的“金钥匙”。“半条被子”故事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时代之问的有力回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沙洲村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也在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湖南篇章”。

一个精神坐标,回答“我是谁、为了谁”的根本之问

历史的深处,往往蕴藏着走向未来的力量。1934年,面对国民党“清乡队”的污名化谣言,红军没有选择辩白,而是用“不闯门、不抢掠”的纪律和“剪被子”的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这半条被子,是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初心的见证,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动诠释。它与“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一样,共同构成了湖南这片热土上所承载的“国之大者”“民之盼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践的精神坐标。这一坐标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让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湖南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始终熠熠生辉。

一部发展引擎,破解“乡村如何兴”的时代课题

乡村振兴,关键要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半条被子”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正是沙洲村最独特、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当地党委政府敏锐把握其蕴含的精神能量,将其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从打造“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到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红色IP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这个仅有500余人的小山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至126万元。这雄辩地证明,红色文化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点石成金的“富矿”,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沙洲村的实践,为全国众多拥有红色资源的乡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正是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有效路径。

一幅湖南画卷,绘就乡村振兴的“形”与“实”

沙洲村的蝶变,并非孤例,而是湖南乡村振兴壮丽画卷中温暖而亮丽的一笔。今日之湖南,正将“半条被子”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这份实干,体现在顶层设计的精准布局。湖南省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量身打造“五千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这份实干,也体现在“奋勇争先”的昂扬姿态。从“彰显新担当”到“奋勇争先”,三湘大地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湘商回归、校友回湘、湘智兴湘”等活动如火如荼,为乡村发展注入资金、技术与人才活力。2024年,全省集中开工957个重大项目,“四个十大”项目完成投资1515.8亿元,省重点工程项目投资5367.1亿元,将新质生产力的种子播撒在潇湘沃土。从沙洲村的红火生活,到三湘四水的春耕画卷,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份时代答卷,奔赴共同富裕的“诗”与“远”

从“半条被子”的温暖,到三湘大地的巨变,湖南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份时代答卷的书写正呈现出更加清晰的路径。从“一个故事”到“一群故事”,是构建更丰富精神谱系的必然选择。从“通道转兵”的关键抉择,到“精准扶贫”的伟大创举,系统挖掘和传播这些散落在三湘四水的精神瑰宝,将为不同禀赋的乡村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启示。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我是谁、为了谁”的深刻回应。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是我们党执政根基在广袤乡村深深扎根的根本保障。说一千道一万,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才是硬道理。新时代征程上,“半条被子”的故事仍在续写,乡村振兴的湖南答卷,正为中部地区崛起注入更加坚实的脊梁力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潘娇

编辑:唐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