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欢
当学术交流的外衣下暗藏策反陷阱,当网络攻击的目标直指国家命脉,当一粒种子成为战略资源争夺的焦点……这些看似遥远的安全威胁,其实正悄然逼近每个普通人。
近期披露的一系列典型案例显示,境外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破坏活动呈现出全新态势。某高校研究生在参与“国际学术项目”时,险些从最初的资料搜集逐渐陷入情报提供的深渊;维系社会运转的高精度时间系统遭遇有组织的网络攻击;而在农业科研领域,被誉为“农业芯片”的亲本种子正面临非法流出的风险。这三起事件看似独立,实则共同揭示了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新趋势、新挑战。
这种威胁的演变首先体现在渗透策略的“平民化”转向。与传统的精英目标不同,境外势力开始将目光投向普通人。他们深谙年轻人的心理需求,通过学术论坛等平台,以丰厚的报酬和光鲜的“国际交流”名义铺设陷阱。“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披露的某研究生金某的遭遇就是典型例证:从最初的公开资料整理,到逐步升级的内部数据获取,整个过程如同温水煮青蛙,待当事人察觉异常时往往已深陷其中。这种策略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极强的隐蔽性,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的年轻人防不胜防。
与此同时,攻击目标正在向支撑社会运转的“基础命脉”延伸。高精度时间系统就是典型代表,这个以纳秒计时的“隐形基石”一旦遭到破坏,将引发金融交易时序混乱、电网同步失调、导航定位偏差等连锁反应。更值得警惕的是,攻击路径往往经过精心设计,普通网络设备也可能成为入侵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跳板”。这意味着,任何联网终端的安全状况都与国家关键系统的安全紧密相连,网络安全已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属领域。
在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资源争夺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亲本种子作为“农业芯片”,其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粮食产量,更关系到国家长期的粮食主权与生物安全。境外机构往往通过合作研究、资源交换等合法形式,试图获取我国特有的优质种质资源。这种资源流失的影响可能潜伏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显现,但其后果往往是不可逆的。这充分说明,国家安全的疆域正在不断拓展,生物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从被诱骗策反的青年学生,到被网络攻击的时间系统,再到被觊觎的战略性种质资源,显示出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趋多元。在空间维度上,威胁已突破传统的地理边界,实现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衔接。一次网络攻击可以瞬时跨越国界,一份珍贵的种质资源信息可以通过云端悄然传输,固守地理防线的思维已难以应对这种无孔不入的挑战。在时间维度上,威胁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性和潜伏性。无论是境外势力对特定人员的“放长线钓大鱼”,还是种质资源流失所带来的滞后性影响,都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风险预警能力。在主体维度上,威胁的来源也日趋多元。除了传统的国家行为体,非国家组织、商业机构乃至受雇或受蛊惑的个人,都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漏洞”。
面对这种深度、立体且指向我们每个人的威胁,任何单一的防御手段都已力不从心。破题的关键,正系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所提供的方法论。人民是国家安全最深厚的根基。当人人时刻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把维护国家安全融入日常、见于行动,方能守住国家安全这条生命线。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徐欢
编辑:姜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8/154101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