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靖县村厨小村。
□贾玉宝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我们必须锚定“三度”提升任务目标,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壮美图景。
抓住“农民看得见的幸福”,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了90%;寄递网络加速下沉,让农民实现“家门口”收发快递的便利。“十五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应持续发挥资金投入兜底保障作用,聚焦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补齐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要以路网通达性、公交覆盖率、污水处置能力等直观指标为抓手,兼顾基础设施的数量供给与质量提升,让农民群众获得“看得见”的幸福。同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的多元管护机制,强化“建管用”全流程监督,确保基础设施建得好、管得住、用得久,为乡村振兴筑牢硬件根基。
打造农民乐享的“现代生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薄弱环节得到不断改善与提升。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累计建设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超过14万个、农村敬老院超过1.6万家,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向“优”升级。依托县域统筹优势,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方式,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优质资源下沉乡村。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扩充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完善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推动学前教育迈向普及普惠。加速推动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从建到用”,让文化服务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现代生活。
擦亮“生态之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十四五”以来,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45%。“十五五”时期,各级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摒弃形式主义,将政府规划与农民需求精准对接,把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实现美景与“钱景”双赢。既要聚焦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里子”工程,也要保留乡村自然肌理与人文韵味,避免“千村一面”。通过建立村民自治、全员参与的实施机制,激发农民主体意识,让每个村庄既实现“干净整洁”,又留住“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愁,让“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在乡间落地生根。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亿万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当每一个村庄都实现设施完备、服务便捷、环境优美,当乡土大地既充满烟火气又洋溢现代感,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便会化为现实。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贾玉宝
编辑:李意一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97/154078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