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静
世间万物运行皆有节律,干事创业、治国理政更需把握张弛之度、拿捏快慢之分。这种节奏的把控,既是历经千年沉淀的处世智慧,更是新时代奋进路上的成事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快慢相宜”折射发展逻辑,“张弛有度”蕴含处世哲学。唯有把握好“快慢”的节奏,拿捏好“张弛”的分寸,方能蹄疾步稳、笃行致远,成就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快有快的说法,慢有慢的道理。二者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纵观历史长河,快慢之辩贯穿始终,既有“兵贵神速”的智谋与“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锋芒,又有“欲速则不达”的警醒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箴规。《礼记》有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更是精辟诠释平衡之术。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佛跳墙”的文火慢炖与“鸡汤汆海蚌”的瞬时汆烫作比,生动揭示了“快慢”同等重要的治理艺术与现实哲理。
俯瞰当下,中国速度一次次惊艳世界,不断刷新着“快”的时代定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221天铸就海上通途;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不到5年拔地而起;CR450动车组“贴地飞行”,领跑世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算力突破百万分之一秒……日新月异的发展奇迹,让每一秒都蕴藏万象更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快”。
然而,当经济航船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当民生关切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党员干部对“快慢”的理解亟需深化一层。“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这种“不为”,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是“酌缓急而布之”的智慧、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河北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精雕细琢;芯片产业“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攻坚;工匠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极致传承……“慢”不是慵懒散漫,也不是懈怠拖延,而是孜孜以求、久久为功,是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正如毛竹的生长规律,前五年在地下默默延展发达根系,第六年雨季便以每日六尺的速度迅猛生长,半月即能枝繁叶茂、无惧风雨。所以,干事创业不能一味求快,而是要厚积薄发,在韬光养晦的“慢”中积蓄喷薄而出的“快”的力量。
现实中,“当快不快、当慢不慢”的错位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党员干部在面对紧急任务时迟疑拖延、犹豫不决,错失良机;有的在需要深积厚养的时心浮气躁,在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急于求成。凡此种种,皆因未能准确把握快慢之道。如果说“快”是奋勇向前的争先,“慢”则是以退为进的沉潜,需科学把握“快慢”关系。当快则快,抢抓机遇之时“立决立行”,急难愁盼之事“紧抓快办”;当慢则慢,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谨慎判断、细心求索,方能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保持自身定力,在百舸争流的奋楫里抢占先机。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李柯静
编辑:李意一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9/154552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