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守护平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2025-11-25 09:49:38 字号:

好评中国丨守护平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微信图片_20251125084950_618_303.png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资料图

□郭志皓(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灰瓦,平遥古城静默矗立,却仿佛有无声的脉搏在跳动。这脉搏,源自清道光三年(1823年)“日昇昌”票号里算盘的清脆声响,那是近代金融文明破土的鼓点;这脉搏,也共振于今天古城街巷中流动的游人潮汐。守护平遥,远不止于修复古建,更在于接续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让古老的脉搏,为新时代强劲跃动。

“双脉”传承:古城生命的根基

平遥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活态”的本质。这种“活态”,源于一种“双脉”传承——有形的物质脉络与无形的精神脉络相互依存。城墙、街巷、民居是它的“骨骼”与“肌体”,而晋商留下的勇于创新、守信重义的商业精神,则是流淌其中的“血液”。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考察调研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这深刻揭示:我们不能仅将古城视为一件完美的“标本”来欣赏,更要让它承载的精神活起来、传下去。“日昇昌”当年以一张纸取代千两白银的魄力,不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吗?平遥的当代实践,如古城院落转型为研学基地,国际电影展让东方古城对话世界影像,也正是让“双脉”重新贯通的积极探索。我们所要守护的,不是冰冷的遗址,而是一个能不断生发新意的文化生命体。

保护与利用:寻求辩证的统一

自1997年申遗成功,平遥古城便面临一个时代课题:如何在火爆的旅游热潮中,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每年超千万的游客,既是对其价值的认可,也带来了严峻考验。

一种观点倾向于“博物馆式”封存,但这会让古城失去人间烟火;另一种则放任商业化,那又将侵蚀其历史根基。平遥古城的启示在于,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保护的真正目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激活历史资源,服务于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我们看到票号旧址不仅是景点,更成为诚信教育的课堂;当传统民居在保持风貌的同时,焕新为文创空间——我们便能理解,真正的平衡在于“活化”。这既需要敬畏历史,也需要发展的智慧,让每一位到访者感受到文化内涵在当下的延续与生长。

多元共治:延续文明的社会合力

将视野放宽,平遥的困境与探索,是中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缩影。守护一座古城,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政府一己之力所能承担。它呼唤一种多元共治的机制:政府主导划定底线、提供支撑,专业机构贡献学术与技术智慧,市场力量引入创新活力,而公众的参与、理解与认同,则是文明得以绵延的最深厚的社会土壤。

有形的建筑损毁尚可修复,无形的文化记忆一旦断裂则难以接续。因此,从每一位游客的文明举止,到网络传播中的准确解读,再到原住民生活方式的适度留存,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培育全社会文明素养与文化自觉的过程。

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正是接续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历史城市如同有生命的有机体,既需要悉心呵护,也需要合理发展。让古老的城墙内,不仅留存往日的辉煌,更跃动时代的新声,让文明的脉搏在古老的肌体中,为新时代强劲跳动。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接力,更是一种文明的承诺。我们如何对待平遥,某种程度上,也映照着我们对过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选择。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郭志皓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