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杨
振兴之要,首在用人。新时代,如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答题”。各级党组织必须构建起“选育用”三驱联动的协同机制,实现后备力量从“有没有”向“优不优”、从“够不够”到“强不强”的深刻转变,有效激发人才活力,达到“量质齐升”的关键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一、精准“选”苗,拓宽源头活水,夯实“量”的基础与“质”的初筛
后备力量建设,首先在发现和选拔。当前,部分村级党组织面临“数量缺口、动力缺失、能力缺乏”的困境,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将“广开渠道”“精准识别”作为首要驱动。要打破体制内外的壁垒、地域部门的界限,放眼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注重从乡村振兴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发现优秀人才。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需求,对返乡大学毕业生、本土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地毯式”摸排,精准建立分类分层的人才库。要完善“日常了解、调研谈话、核实甄别、分析研判”的四位一体的识别机制,强调政治素养,坚持以组织推荐与公开选拔相结合,传统考察与现代测评相补充的方式,畅通群众举荐、个人自荐渠道,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环境。同时积极引入心理素质评估、情景模拟等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对后备力量的领导潜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进行全方位剖析。
二、系统“育”材,强化实践淬炼,实现“质”的跨越与“能”的升级
选拔出来的“好苗子”,必须经过精心培养和严格锻炼,才能茁壮成长、堪当大任。坚持系统化培育是促使后备力量从“潜才”到“显才”、从“冒尖”到“拔尖”的核心驱动。要克服“重选轻育”或“只用不育”的短视行为,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可以借助各级党校、党政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课堂式培训,邀请致富带头人、优秀村支书现场传经送宝,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建立“县(市区)乡村”三级结对帮带机制,为每名后备干部确定2名帮带导师,每月开展1次谈心谈话、每季度开展1次上门家访,帮助后备干部熟悉村情村务、了解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业务水平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同时秉持“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力量到村里跟岗学习、列席会议、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要实施动态化跟踪管理,建立后备力量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学习培训、实践锻炼、考核评价等情况,结合年度考核、日常考察、专项调研等,全面掌握后备力量思想动态、能力进展和工作实绩。
三、科学“用”才,激发担当活力,增强“育”的成效与“能”的释放
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用,适时适岗的任用,是对培养效果最直接的检验,也是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实现其价值的最有效途径。因此,科学使用是联动选拔与培养成果,最终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的关键驱动。要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及时大胆使用。特别是在村级党组织结构调整、关键岗位出现空缺时,要优先从经过实践检验、培养成熟的后备力量中选拔,发挥其最大作用,避免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要注重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对走上村级领导岗位的后备力量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督促其廉洁用权、规范履职。同时,也要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中关心,为其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的环境。还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他们大胆闯、大胆试创造宽松环境,真正让干事创业者无后顾之忧。
来源:红网
作者:胡鑫杨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68/154525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