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会花钱”何以成为一种结构性力量
2025-11-21 10:35:17 字号:

好评中国丨“会花钱”何以成为一种结构性力量

3155435109673216394.jpg

街头创意激发消费新场景。图源:人民网(胡妤雅 摄)

□耿硕涵(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并提出“十五五”期间,“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这一定位不是简单拉动消费,而是通过精心设计政策机制,把个人消费与国家发展的中长期结构性动力深度绑定。换言之,当代中国真正关心的,不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买什么、花得怎么样”。中国正通过务实的制度设计,让每一分钱都更有未来感、更有含金量,也更具公共意义。消费不只是需求释放,更是一种结构性力量。

从“买东西”到“买产业”,个人购买已经变成“长线引擎”。当一位消费者购买无人机、报名培训、考取飞手执照、进行低空拍摄时,他在做的早已不是“买爱好”。这样的消费行为背后,是与低空经济、培训服务、文旅产业、装备制造等链条的连接。在政策激励下,“以旧换新”、专门培训、资格认证等机制,把个人对高技术产品的购买需求引导到技能服务、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中。这样,个人的“兴趣花销”转变为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和就业资本的催化剂。

从理论上看,这正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与“制度供给”相结合的现代经济治理路径。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参与者,他们的选择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力量。

这就是制度设计的魅力,国家用“以旧换新”“培训考证”等机制,把消费嵌入长期价值链,让“新质生产力”真正有落脚处。过去大规模的粗放式消费或许可以促进增长,但今天,中国更看重的是结构升级和质量提升。

绿色政策落地,让“环保消费”成为最聪明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常被视为“贵又不方便”,但中国正在让绿色选择变成一种有账可算的、理性的生活方式。以电动汽车为例,一些地区启动“车网互动”机制,车主可以峰时卖电、谷时买电。据测算,一年下来他们能赚几千元。这样的制度安排,既节约了能源,也给个人带来了真正的经济激励。

这个机制所体现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一种制度激励:政策让绿色行为不只是环保,而且有“钱”景、有实际回报。个人参与绿色转型不再只是道德选择,而是理性选择。

理论上,这是一种公共政策设计中的“激励机制”,通过经济回报,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环境目标对接,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可持续、高频率的行为。消费不单是私人事务,更参与到国家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中。

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政府过紧日子,正是为了让大家花得更安心。中国的消费逻辑中,还有一个常被忽略但极关键的变量:政府的花钱方式。

当地方财政压减非必要支出、减少行政消耗、扩大民生投入时,传递出去的是一种治理信号,即公共资源是在被认真管理的、生活是有保障的、未来是可信的。比如象山县这样一个地方政府:该县2024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16.4亿元,但“三公”经费很低,反而将 77.5% 的一般公共预算花在民生上。

这说明什么?政府不是“不花钱”,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不搞奢华门面,集中力量办民生实事。这样的财政节约,不仅节省了公共资源,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的信心。当大家觉得政府是在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自然更愿意消费、更愿意在市场上释放需求。这体现了现代公共财政治理的原则,财政既是资源“配置器”,也是社会信任的“构建者”。节俭不是吝啬,而是通过制度优化,把有限资源用在最能提升公共价值的地方。

更明智地花钱,才能更踏实地生活。

我们经常讲“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但制度如何让这两个目标真正结合起来?答案正在于,把消费设计成系统性工具。当每个人在买东西的时候,既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不知不觉中为产业升级、绿色未来、公平治理贡献力量,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花得对、花得值、花得明白”。当社会中每位个体都“花得对、花得值、花得明白”,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这两个目标就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能真正汇成一个方向,让未来更可期。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耿硕涵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