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逻辑与进路
2025-11-27 18:51:01 字号: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要求、逻辑与进路

□傅新皓 刘玉晨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与发展范式。教育强国建设承载着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面临构建高质量体系、深化治理改革、打造学习型社会与扩大国际影响的多重任务。人工智能以其技术特性与系统优势,从多维度回应教育强国建设诉求,二者形成价值同构、系统嵌合的深层关联。探究其间的耦合机理与内涵式发展进路,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强国建设现实要求与人工智能阶段性回应

教育强国建设的多重目标,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基础性需求。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教育”融合态势凸显,正从资源供给、治理决策、学习场域构建和国际交流等维度,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一)优化资源供给逻辑,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是资源的统筹调配与精准适配。这并非简单行政指令,而是基于教育自创生理论的系统协同过程,需打破区域壁垒与路径依赖,实现师资、课程等资源在各教育阶段的合理分布。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其资源配置需超越市场自发局限,契合社会总体需求,兼顾数量覆盖与结构质量。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资源供给从静态预设转向动态响应。通过打破物理空间与行政层级限制,构建虚实融合的供给新形态,人工智能增强了教育系统的包容性,实现资源在公平与效率间的高阶平衡。“制度—技术”双轮驱动范式,有效纾解了优质资源不足与需求多元的矛盾,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二)驱动循证治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破科层僵化、决策经验化等问题,构建适应性强的治理结构。人工智能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数据分析与算法建模,推动治理从经验主导转向循证决策,为政策制定提供前瞻性依据,打破部门信息壁垒。

人工智能赋能的治理在多层面实现突破:宏观上,智能监测系统追踪改革进程、预警偏差;中观校园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调配与师资管理精细化;微观上,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支持个性化成长干预。循证治理将改革置于科学框架中,增强治理系统韧性,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

(三)创造泛在时空,助力学习型社会形成

“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这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核心要求。终身学习场域需实现教育环境的持续开放与全域覆盖,人工智能凭借感知与交互能力,将信息连接环境转化为学习空间,使学习摆脱物理场景与线性时间限制,实现泛在化发展。

人工智能构塑的泛在学习时空扬弃了工业时代标准化教育范式,通过捕捉学习者认知状态与需求,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使学习与实践即时反馈、相互强化。国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正是要构建自我优化的社会化学习系统,使学习成为支撑个体终身成长的普遍能力,为学习型社会奠定技术与社会根基。

(四)架设互鉴桥梁,扩大教育国际影响力

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为全球教育治理话语权与文化辐射力,开放交流是核心路径。人工智能以技术穿透力打破地域与认知壁垒,推动教育交流从表层互动走向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参与全球知识体系构建与规则制定。

通过处理多源教育数据,人工智能揭示不同文化下知识传播规律,使我国教育改革经验转化为可传播的数字化产品,同时精准吸纳国际优质成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这种数智互鉴桥梁推动形成分布式全球教育治理新秩序,让我国在双向互鉴中提升国际教育影响力。

二、人工智能与教育强国建设的耦合机理

人工智能与教育强国建设的耦合,体现为价值拟合、结构嵌合、功能弥合与战略契合的多层次整合,是技术理性与教育本质的有机统一,为理解技术赋能教育提供核心视角。

(一)价值拟合:技术理性与立德树人的辩证统一

价值拟合的核心是使人工智能技术理性与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形成价值对齐,二者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秩序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为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平衡提供了理论依据——人工智能以技术手段支撑育人实践,立德树人以价值理性规范技术方向。

人工智能的“数据—算法—生成”架构具有工具理性特质,其预训练过程蕴含价值导向,通过人机互动参与人的社会化。正如情感计算技术可识别学生情绪状态,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增强价值引导的针对性。人工智能支持构建全流程价值育人体系,生成式技术推动价值辨析与共识构建,将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动,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阶统一。

(二)结构嵌合:技术要素与教育体系的系统互构

教育体系结构性现代化牵引人工智能以内在要素身份,嵌入教育组织、运行与价值逻辑之中,形成数据、算法与算力同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的系统互构。这种互构体现为教师角色向学习设计转型,学生主体性强化,课程形态走向开放生成,评估转向过程优化。

系统互构的底层是目标、过程与反馈的协同:目标上技术能力与教育宗旨契合,过程中算法推演与教师引导互补,反馈上依托大数据构建优化闭环。人工智能通过大小模型联动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成为教育生态演进的“操作系统”,推动教育系统向更高形态发展。

(三)功能弥合:赋能效应与“六力”提升的动态适配

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力、民生服务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六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指标。人工智能通过效率优化、精准服务等赋能效应,实现与“六力”提升的动态适配。

数字素养作为中介变量,连接技术赋能与系统优化,推动教育从外部适应向内生进化转型。“六力”形成相互增强的共生体系:以思政引领力定向,人才与科技支撑力为引擎,民生与社会协同力为基础,国际影响力为前沿。人工智能以数据智能消除信息孤岛,以算法协同优化结构,保障教育功能与时代要求持续切合,推动教育系统功能从局部优化到整体跃升。

(四)战略契合:科技革命与教育现代化的深度交融

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国家核心竞争力,教育现代化作为战略先导,其目标与科技革命需求深度契合。这种契合根植于教育系统的自创生特性——教育通过吸纳科技信息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科技则依托教育实现知识再生产与人力资本积累,形成双向赋能循环。

人工智能在此发挥桥梁作用,贯通“技术革新—教育适配—人才反哺”链条。科技革命倒逼教育体系优化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则为技术提供应用场景与价值规范。这一过程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使教育主动引领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方向,实现教育与科技的战略统一。

三、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向

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是在已有技术应用与制度探索基础上,迈向系统融合与机制创新的深度演进。这一进程需超越技术表层应用,走向机制贯通、制度创新与价值引领的深层整合,构建适应中国实践的现代教育体系。

(一)健全产学研用机制,推动效能转化集成

落实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念,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核心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的闭环系统。研究型高校聚焦前沿理论,应用型院校对接产业需求,职业院校强化技能培养,高能级平台推动成果转化。

应设立国家级AI教育试验区,开展课程共建、师资共培、成果共享的区域试点;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学院,如“AI+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教育智能体实训基地等;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开放平台与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课程、工具与数据的跨域流通。制度层面,通过先确权后转化、职务发明单列管理缩短专利转化周期;成立教育数字化产业联盟,系统吸纳企业前沿技术;强化政府统筹,融合科技、教育、财税等政策工具,构建创新要素精准配置的生态系统。

(二)推动评价智能化迭代,筑牢改革枢纽根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智能化迭代需突破“数据主义”,构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评价体系,体现以评促学、以评优教的宗旨。人工智能依托多模态数据与认知诊断技术,实现对核心素养的综合测量,推动评价从静态判定走向动态生成。

加快研发基于自适应测评系统,依托大模型实现题目生成、作答分析与反馈干预一体化;构建省—校—课三级联动的智能督导与教研数据平台,强化过程评价与教学改进的闭环管理;在部分省市开展学生数字素养与综合能力认证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评价新模式。同时立足哲学解释学,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实现内隐维度质性评估,增强算法透明度与评价解释性,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把握思政数智化导向,强化价值引领内核

思政引领力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方向,思政教育数智化的目标是增强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技术介入使思政教育内容、过程可数据化,但价值观内化与意义沟通的核心本质不能动摇,需保持价值内核的战略定力。

应重点推进建设“AI+思政”融合课程群与虚拟教研平台,推动教学内容从认知传递向情感认同与价值践行转化;开发一批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能数字资源与仿真实践项目,如红色基因VR体验舱、伦理思辨智能体等;实施教师数智素养与价值引导能力分级培训,建立跨学科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同步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协同的伦理治理与审查机制,明确技术使用边界与数据合规要求,确保数智化真正成为价值引领的赋能载体。

(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形塑标识性话语

数字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提升教育话语权的基础,需立足中国实践提炼原创理论,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义是将技术应用升华为理论成果,推动融合发展从外源驱动转向内涵式发展,彰显中国教育的问题意识与价值立场。

推动组织编写“中国数字教育发展丛书”与学科教学指南,系统总结本土化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依托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文科交叉实验室与理论创新基地,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与话语产品;实施“智教理论拔尖计划”,培养贯通教育、技术、伦理与文化的复合型理论人才。应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在广泛开展国际对话与案例互鉴的基础上,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普遍解释力的标识性概念与话语体系。

 [作者:傅新皓,中南大学博士生、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刘玉晨,中南大学博士生、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傅新皓 刘玉晨

编辑:张广蓉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