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娇(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月12日,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在郴州召开,这座昔日“矿都”的绿色蜕变故事由此站在全国视野的聚光灯下。此次会议不仅是对郴州以壮士断腕决心推动矿业转型的认可,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经典论述走向当代创新实践的生动见证。郴州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转型全过程、各环节,通过“修复+光伏”“修复+旅游”等创新模式,以5G矿山、智慧矿山的科技赋能破解转型难题,成功实现了从“黑色经济”到“绿色产业”的华丽转身。这一系统性变革,为正在探索绿色改革之路的湖南,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从路径到方法的完整范本,其成功经验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和重要决策参考价值。
郴州的转型实践,首要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要任务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彻底打破“发展与保护相对立”的思维定式,实现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郴州从“黑色经济”到“绿色产业”的转型,正是新发展理念在地方实践中的鲜活例证。对于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湖南而言,郴州的成功实践具有全局性意义。必须将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决摒弃以环境代价换取短期增长的做法,推动发展逻辑从“效益优先”转向“生态优先”,从“局部突破”迈向“系统协调”。郴州的实践,折射出湖南推进绿色改革、建设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也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的强大引领力。
价值观的落地,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科学理论的真理伟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被动的生态修复,而是依托科技手段,主动构建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关系。郴州柿竹园的智慧矿山、黄泥坳的5G应用等案例充分证明,科技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开采的关键变量。对湖南而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科技创新战略,以现代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激活绿色动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湖南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支撑。
能力的提升,最终指向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产业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本质上是用市场手段让良好的生态成为发展的关键要素,让保护者受益,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湖南生态资源丰富,从湘江源头到洞庭湖畔,从南岳衡山到张家界峰林,这些优质生态资源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宝贵财富。以生态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这不仅是科学方法论,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我们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制度导向,把生态作为发展的硬杠杆,倒逼产业升级与绿色低碳转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
从“观念转变”到“科技赋能”再到“产业重构”,郴州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完整路径。这生动证明,靠资源吃饭的地区完全可以摆脱路径依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学习郴州经验,核心不在于复制具体做法,而是要学懂它背后的成功逻辑,从而为湖南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来源:红网
作者:潘娇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8/154320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