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依婷(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年前,一位名叫李电波的内蒙古基层干部,以“云帆”为网名,写下了关于“开展互助养老”的留言。这条来自乡村的建议,最终被写入国家规划。五年后,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这个故事激起了更加深远的回响。
“建立与完善AI技术在互联网平台的使用规范制度”“优化中西部地区师资配置,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人才”“建议加大对农村快递网点的政策扶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的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中,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声音,勾勒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真实、最生动的模样。民主的“全貌”究竟如何体现?答案,就藏在数字背后的实践之中。
民主的全貌,首先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广泛覆盖上。311.3万条建言,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在参与主体的多元与广泛。他们来自不同地域:面对自媒体内容乱象,一位北京网友呼吁“加强科普类自媒体内容监管”;针对城乡资源差距,河北网友提出“要持续优化农村医疗、教育配套软硬实力”;围绕乡村振兴,黑龙江网友建议“建立‘互助银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他们也来自不同群体:一线基层工作者期待“构建数字化群众路线新机制”;科技领域企业主建议“建设国家级AI开放创新平台,促产业智能化转型”;北京餐饮从业者提出“加强源头批发和终端餐饮的食品安全整治抽查”……
“感觉到我的建议也很重要,真好”——这句朴素的留言,道出了民众在民主参与中的获得感。这些跨越地域与职业的声音,让国家规划通过互联网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身边事。311.3万条建言,每一条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一段真实的生活、一个亟待回应的民生痛点。这正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人民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国家规划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种全民性参与,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的核心特质,也让政策在扎根人民中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民主的全貌,更体现在“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完整闭环中。311.3万条建言,印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在民意回应的深度。一位老人对着手机,用乡音诉说对养老、医疗的期盼。这段语音在AI技术辅助下,汇入311.3万条建言的洪流。为了让每一种声音都被听见,各平台创新参与方式,引入AI智能引擎,实现语音输入与智能转写,大幅降低建言门槛,让“对着手机说话,就能给国家提建议”成为现实。
然而,民主的价值不只在于“说了什么”,更在于“是否被听见”。311.3万条建言的意义,不仅在于数量庞大,更在于从“广泛收集”到“有效转化”的实践闭环。为确保人民呼声转化为政策实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文件起草组高度重视网民建言,认真梳理、吸收,将许多内容以适当形式体现在规划建议中。在地方层面,回应同样温暖:来自永州市的7条网友建议,如“建设中医药创新强省”“整合农村快递配送资源解决‘取件难’”“收购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等,入选湖南省“十五五”规划金点子汇编。这既是五年前“云帆”故事的温暖延续,也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生动写照。
从屏幕前的指尖轻点,到国家规划中的白纸黑字,当每一种声音都能被倾听,每一次呼唤都能得到回响,这本身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动听的旋律。
“云帆”过后,是亿万“云帆”。311.3万条建言,丈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温度与深度,也彰显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这亿万个“云帆”,既是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涌动,更是家国同心、众智共筑的力量汇聚,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红网
作者:邓依婷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7/154280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