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被讲述”到“去创造”,青春中国的叙事变革
2025-11-12 16:35:34 字号:

好评中国丨“被讲述”到“去创造”,青春中国的叙事变革

ScreenShot_2025-11-11_154307_969.png

广东省体育代表团、香港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在全运会开幕式入场仪式上共同入场。新华社记者 赖向东 摄

□杜嘉欣(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025年11月9日,广东奥体中心灯光璀璨,以“同心圆”构建的水舞台波光潋滟,倒映出满天星火与人间灯火。

这片曾见证中国近现代进步浪潮的土地上,身着中山装与学生服的演员重现着百年前青年心手相携的壮阔场景。青年舞蹈演员杨春莹的感言恰是点睛之笔:“如先辈所言‘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他们以信念照亮前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

而当聚光灯照亮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他们自信奔放的笑容与蓬勃朝气,那份由内而外迸发的活力与朝气,以一种真实感直抵人心。中国青年正集体完成从“被讲述”到“去创造”的转变,他们不再是故事中的被动角色,而是纷纷执起笔杆,成为时代叙事的主动书写者。

回望过往,在宏大叙事中,青年多是被定义、被教育、被寄托希望的对象。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栋梁”,是等待被塑造的“下一代”。这种叙事饱含先辈期许,但青年的形象往往由上一代人通过媒体、教育和文艺作品“讲述”勾勒,缺乏自主表达的主体性。然而全运会开幕式上大学生们的自信演绎,正是这场角色转变的生动隐喻。它表征当代中国青年正走上前台,为自己、为时代“立言”。这种“立言”,绝非仅限于一场盛大的文体表演,它正发生在当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表达等领域多点爆发,构成青年创造的全景图。

例如,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年轻的“创客”们正在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当我们还在为“90后”科学家曹原在《自然》上发表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而惊叹时,更多“95后”“00后”博士和研究员,已经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尖端领域,成为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打破“年轻稚嫩”的偏见,用原创性成果铺设通往未来的技术路径。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年轻人正重新定义“工作”与“成功”,创造着多元的商业模式和就业形态。他们既可以是写字楼里深耕专业的职场人,也能成为扎根乡土的“新农人”;既能用直播电商将深山特产销往全国,搭建城乡连接的桥梁,也能以品牌设计和文创赋能,让古老的非遗手艺重焕生机。这种打破传统职业边界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经济生态,更让青年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文化表达领域的主体性表现尤为鲜明。国风音乐的流行、汉服出行的风尚、原创动漫的崛起,无不印证着年轻人已成为“文化复兴”的核心参与者与创造者。这并非简单地复古,而是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他们用行动证明,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大胆地拿起创作工具,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流行。

这场“叙事变革”是多重因素叠加赋能的必然结果。物质基础的夯实是首要前提,为这代年轻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底气”。他们不必再为基本生存而焦虑,从而能够将目光投向更远大的梦想与更个性化的追求。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赋权,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可以自由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从短视频平台的创意爆发到知识社区的深度分享,从电商生态的灵活创业到线上社群的高效协作,技术工具让他们手中的“麦克风”变得强大。

然而,比物质和技术更深层次的,是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内核”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成长于中国综合国力飞速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愈发自信的时代。物质丰裕与全球化视野共同塑造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从容与自信。这种自信摒弃了“通过对抗证明自我”的狭隘,将价值实现路径从“破旧”转向“立新”。他们更愿通过实实在在地创造定义自我,通过参与社会建设彰显价值,这种内在的精神转变,正是这场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理解当代中国,必先理解中国青年。当青年成为故事的编剧和主演时,他们的每一次创造、每一份坚守,都在书写最生动的时代叙事。全运会开幕式的掌声已经落下,由那青春方阵所点燃的创造之火,正燎原于神州大地。一个让青年尽情绽放创造光彩的国家,必然拥有无限希望与活力。这场青春的“叙事变革”,终将引领中国驶向更可信、可爱、可敬的未来。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杜嘉欣

编辑:李意一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