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盘活“旧园”,激活“心园”:衡山晓岚村的“善治乐活”之道
2025-11-18 11:49:01 字号:

盘活“旧园”,激活“心园”:衡山晓岚村的“善治乐活”之道

□董世慧(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老龄化浪潮加速袭来、乡村公共资源时有闲置的今天,如何以低成本、高温度、可持续的方式回应“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民生课题,是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晓岚村的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精彩答案。晓岚村通过将闲置幼儿园改造为热闹的老年活动中心,完成了从“闲置园”到“快乐园”的物质空间的功能置换,更利用“以老助老、互助养老”的新模式将养老的内涵从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升格至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为中国广大乡村应对“银发浪潮”提供了“善治乐活”的智慧样本。

晓岚村.jpg

晓岚村实践的首要经验,在于盘活存量、变废为宝的治理智慧。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常面临资源与资金的双重制约,晓岚村村支“两委”面对阻碍没有“等、靠、要”,而是将目光投向闲置幼儿园,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民政部门补贴和动员爱心人士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最终改造建成了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这一变废为宝的思路不仅节约巨大新建成本,更实现了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乡村公共服务“缺钱少地”的普遍难题提供基层治理智慧。更重要的是,对于空巢、独居老人而言,精神上的孤独常比物质匮乏更扎心。晓岚村敏锐捕捉这一深层次需求,通过合理规划,建成集生活照料、健康守护、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养老阵地,让老人从封闭的家门走向开放的公共空间,从个体的沉默走向群体的交流,在社会关系的重建中寻找到归属感,晚年生活也更有色彩和温度。

晓岚村更深层的创新,在于激活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晓岚村基层养老服务中这支由老党员、退休医务人员和热心村民等自发组成的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年协会,是服务运转的“核心力量”。从治理角度看,他们不是外在力量的简单植入,而是本土社会力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自然汇聚。其以极低的成本、更近的距离、较强的韧性构建了一个正向循环的养老共同体,深入老年人内心的困境,确保了模式的可持续性。此外,“以老助老、互助养老”的模式赋予了养老服务双重的“精神红利”:对于受助者,他们获得基于地缘、亲缘与情缘的有温度的陪伴;对于施助者,他们在老年活动中心炒菜、坐诊量压、打扫卫生、免费理发,在奉献中收获成就感,领悟了“助人自助”的真谛。

幼儿园.jpg

晓岚村基层养老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精准服务,变漫灌为滴灌。晓岚村的服务并非“一刀切”,它源于挨家挨户地扎实走访调研,精准回应了老人们“想要有热饭吃,想有地方娱乐”的朴实愿望。棋桌旁博弈正酣、读书角静谧阅报、音乐室二胡悠扬……1800平方米的空间内,不仅合理规划出各类活动区域,更在细节中尽显温度:厕所安装扶手,台阶改为缓坡,墙上设有监护摄像头。从“日常照料”到“心间慰藉”,晓岚村用可触可感的服务尺度,丈量出晚年幸福的真实温度。在这里,适老巧思与欢声笑语共同构筑起老人的幸福驿站,真正将乡村养老从“有和无”的层面,迈向了“好和优”的层面。这种“滴灌”式服务启示我们,乡村养老的成功,不应止于投入多少真金白银,而更在于如何为老人创造社交的机会、文化的空间、参与的舞台,在于能否精准触达民心所求。

晓岚村的实践意义,不仅在于它成功盘活了一座“旧园”、激活了一村长辈的“心园”,更在于它为经受老龄化考验的普通乡村,提供了一个既务实又温暖的养老方案。卓越的基层治理必然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当越来越多的乡村能像晓岚村一样,将闲置资源转化为养老载体、将老年群体转化为互助力量、将粗放供给转化为精准服务,“银发浪潮”之下的乡村便能达成基层“善治”与人民“乐活”的同频共振,便能迎来有活力、有温情、有灵魂的发展前景。

来源:红网

作者:董世慧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