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潇潇(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万家大关;智能车载设备、无人飞行器制造等新兴产业如春笋涌现;人工智能开源模型、创新药研发成果似繁星闪烁——这幅“十四五”收官之际的中国经济新图景,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实践沃土中结出的硕果。
三湘大地,湘江奔流。湖南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以一系列“湘”字号实践探索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既为“十四五”交出亮眼答卷,更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时代使命,更是战略抉择。其培育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从国内看,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结构性挑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从国际看,大国竞争本质是生产力之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尽管我国在多个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短板。若“十五五”时期不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恐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错失先机。
“十四五”期间,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它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长沙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9.9万辆,展现出强劲带动效应;是产业竞争力的“硬支撑”——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27%;更是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湘潭三一重能灯塔工厂实现全流程绿色生产,诠释了生态与经济协同之道。
长株潭地区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正书写“1+1+1>3”的协同篇章。三市如湘江畔的三颗明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长沙聚焦工程机械与自主安全计算,株洲深耕轨道交通装备,湘潭发力新能源装备,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
借鉴“十四五”经验,“十五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在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既要培育新兴产业,也要升级传统产业;既要注重技术创新,也要打通转化通道;既要整体推进,也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思路既明,重在落实。必须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制度保障环境,三位一体系统推进。
科技自立自强是首要任务。湖南“海牛Ⅱ号”深海钻机持续刷新钻探纪录,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唯一“计算”类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彰显湖湘儿女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让各类创新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载体。传统产业要推进“三化”改造,新兴产业需聚焦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集中发力,未来产业要前瞻布局深空探测等前沿方向。在长株潭一体化框架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正形成“创新三角”,带动全省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湘西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绿色农业与文旅融合,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
制度保障是关键支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湖南通过“制造名城早餐会”等创新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了7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4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筑起坚实的产业梯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联重科、蓝思科技的海外布局,让“湖南智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合作中增强发展活力。
“十四五”的湖南实践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的时代号角正呼唤新的奋进。面向未来,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立足湖南实际,深化“湘”字号特色实践,让创新之火在湖湘大地持续燃烧。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力,湖南必将在“十五五”展现更大作为:长株潭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将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范式;传统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将开辟转型升级新路径;科技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春风又绿江南岸,创新潮涌湘江边。在新征程上,湖南正以务实创新的姿态,持续激活发展新动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湖南智慧与力量。这片孕育湖湘文化的土地,必将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再展雄风,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叶潇潇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5/51/154370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