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列车穿行在拉林铁路林芝段。(图/新华社)
□李意一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从“十四五”的坚实筑基到“十五五”的科学谋划,这种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彰显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为蓝图变现实、愿景成实景注入强劲动力。
评价发展成效,关键看实绩,支撑未来前行,核心靠基础。“十五五”规划的科学谋划,深深植根于“十四五”时期打下的坚实根基之上。翻看“十四五”的发展答卷,其“实”的特质贯穿三个方面。
其一,经济领域的“升级”实,体现在产业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便是鲜活例证,行业龙头比亚迪2024年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27.21万辆,不仅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更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这并非单一产业的孤立成功,更是我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创新的生动缩影。
其二,科技领域的“突破”实,聚焦在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十四五”科技创新成果中,不少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多个“首次”和“第一”充分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让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愈发坚定。
其三,民生领域的“获得感”实,落脚在群众生活的具象化改善。“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3000多万群众告别“忧心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城乡。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凝聚起“十五五”时期共同奋斗的民心力量。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不仅让中国人民共享了发展红利,更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在中国,看到未来、看到信心”的国际共识日益形成。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启新蓄势。“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今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的六个“坚持”,既是“十五五”规划的根本遵循,更是连接“十四五”实绩与“十五五”突破的关键纽带。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六个“坚持”相比,既有延续性又有新拓展,体现了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更凸显实践路径的精准聚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步步走出来、干出来的。“十四五”的扎实实绩证明,走过的路是对的;“十五五”的科学谋划明确,未来的方向是清的。只有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才能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将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李意一
编辑:姜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67/1537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