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向“新”而行,共绘人工智能中国画卷
2025-10-21 10:50:00 字号:

好评中国丨向“新”而行,共绘人工智能中国画卷

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科研人员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试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王济川

当藏地医生借助AI辅助系统为牧民排忧解难,当工厂里的智能机械臂精准舞动,当手机中的生成式模型实时生成个性化方案,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近日,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这一数据,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人工智能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人工智能的中国路径,深深扎根于亿万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千行百业的实践土壤。从消费端到产业端,从民生细微处到产业纵深处,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端侧AI让家电成为智能伙伴,多模态交互让残障人士融入数字世界;行业大模型打破壁垒,让教育更精准、制造更高效、农业更智慧。山东寿光的智慧大棚,AI让蔬菜产量提升、农药使用量下降;广东东莞的电子厂,视觉检测AI让产品缺陷率大幅降低。这些生动的实践,展现了场景驱动的强大力量,让人工智能从浅层应用走向深层赋能。

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网络,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坚实根基。我国已形成“芯片—算法数据应用”的全链条布局,“基座模型+行业插件”的开放体系,让AI技术能快速融入各个领域。芯片厂商提升终端AI算力,算法企业降低大模型训练成本,数据要素市场提供高质量“养料”,终端制造商让智能设备适配多元场景。高校与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对接需求,智能汽车领域形成闭环,推动技术不断进步。这种生态合力,破解了技术转化的难题,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安全可控的治理体系。我国构建起多层次治理框架,在数据安全、模型安全、伦理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隐私计算技术让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对抗性测试暴露算法漏洞,行业共识与监管协同避免技术滥用。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更是标志着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为创新留足空间,实现了技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工智能的中国路径,始终以国之所需为校准坐标。“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了制造、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让技术发力有了清晰的方向。在高端制造领域,AI驱动的柔性生产线提升了国产化率;在医疗健康领域,远程AI诊疗系统让偏远地区患者受益;在交通领域,智能调度系统缓解了拥堵。这种价值导向,让人工智能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智潮奔涌,大道前行。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技术必将在更多领域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这条扎根中国土壤、回应人民需求的发展路径,终将让智能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国更具创新活力。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济川

编辑:李意一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