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渝(长沙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纪委副书记、长沙市广播电视台机关党委副书记) 袁红玉(长沙市广播电视集团党务专干)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明确对新兴领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作出规定,要求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为新媒体人思政工作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引。探析新媒体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现实之举,也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长远之策。
一、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生态是做好新媒体人思政工作的题中之义
数字时代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形态在不断变化和延伸,它的核心是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实现。新媒体的冲击下,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行为模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
新媒体舆情特征愈发凸显。一是复杂性。多元社会思潮与突发网络舆情交织,影响价值取向。二是传播迅速性。热点事件即时引爆网络,思想引领缺位易引发负面舆情。三是虚假信息泛滥。某些“流量变现”模式,导致虚假内容和价值冲突频发。四是“信息茧房”效应。同质化用户群体的深度互动,为不良亚文化传播提供了温床。
新媒体人思想动态影响舆论走向。作为网络传播的力量,新媒体人兼具信息发布、意见引领和价值传递等多重角色。当前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超10亿,新媒体人群持续扩大,但部分内容失范现象易引发舆情风险。
新媒体人在思政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新媒体人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兼具网络传播主体与思政工作受众者的双重角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人既是思政工作的对象,又是网络思政的实施主体,这种双重角色决定了对其进行价值引领的必要性,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网络空间治理的关键性问题。
二、主流价值引领下的新媒体人思政工作创新
新媒体人思政工作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队伍。通过创新方式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培育正能量传播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壮大主流媒体思政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构建“1+N”思政传播体系,以“学习强国”为引领,全媒体协同发力。省、市主流媒体平台单位健全思政管理机制,党委制定清单、平台负首责、团队抓审核,鼓励新媒体人传播正能量,提升思政传播效果。
构建多元化思政教育主体。规范新媒体行业,压实意识形态责任,编写《政治素养读本》,组建“三师”队伍,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授担任学科导师,优秀新媒体人担任实践导师,网信部门干部担任政策导师。实施“红色大V”培育计划,孵化正能量。
平台赋能引导思政价值传播。细化平台责任与从业人员准则,明确政治红线。优化机制,嵌入评估模型,如微博实施“正能量内容加权推荐”。构建智能传播体系,实现主流资讯精准推送,实时监测舆情,有效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
三、新媒体传播规律视角下的新媒体人思政工作创新
创新运用传播技术,探索思政工作新路径。借鉴新媒体典型传播模式,从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创新,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新媒体特点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提升教育精准度,以场景创新增强学习体验感,最终实现思政资源的智能导学与实践转化,将新媒体创造力转化为传播正能量的动力,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打造“内容+服务”思政教育。线上平台既解决新媒体人实际需求,又融入思政内容。如“学习强国”开设“技术伦理”等专题课程,“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打造“指尖思政课堂”,知乎“思政专题”构建互动社区,实现服务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传播实效。
构建“技术+场景”思政教育。VR技术赋予思政教育更多沉浸式场景体验,增加了思政教育吸引力。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主办的《长征·英雄》VR大空间项目陆续在全国各地启动,通过行进式VR沉浸体验,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
聚焦“矩阵+联动”思政教育。多平台协同发力,扩大思政内容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如政务新媒体与主流媒体共建“@共青团中央”,联动B站、抖音形成传播合力。一些地方电台线上进行广播节目与新媒体短视频播发,以“演说+音乐+影像+现场演绎”模式触达受众,实现跨平台立体传播。
唯有协同创新,才能推动新媒体人思政工作行稳致远,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将新媒体人培养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可支撑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保障,为数字时代注入持久动力,书写网络治理新篇章。
(本文为2025年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调研重大课题“浅析新媒体人的思政工作创新路径”阶段性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陈渝 袁红玉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61/153831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