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月鸣
“懒马效应”源自一则经典寓言:两匹马各拉一辆车,一匹勤快,一匹懒散。主人见勤快马效率高,便不断将懒散马的货物加给勤快马。最终,懒散马因无所事事而被宰杀,勤快马也因不堪重负而倒下。这则寓言生动揭示了组织中“优者愈劳、劣者愈闲”的失衡现象及其潜在危害。
当前,基层单位“鞭打快牛、闲养懒马”的现象并不鲜见,一部分干部如同“勤快马”,因责任心强、能力突出,承担着远超负荷的工作量,辗转于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他们辗转于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之间,“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成为常态。相比之下,少数“懒马”式干部则精于“推拖绕”,善于“装聋作哑”,总能找到各种借口逃避重任,安于清闲状态。长此以往,勤勉的干部逐渐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懒散的干部却愈发养尊处优。这不仅导致能者身心俱疲,更在无形中助长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氛围,严重污染了基层政治生态。
“懒马效应”的滋生,其根源在于管理机制与价值导向存在的深层问题。一方面,有的单位考核体系尚未完全打破“大锅饭”模式,对工作量的测算和工作质量的评判缺乏科学、精细的标准。这导致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在绩效回报上区别不明显,无法有效激励勤勉者、约束懒散者。另一方面,任务分配常常陷入“谁能干给谁干”的路径依赖,对于推诿扯皮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这导致任务自然流向那些“好说话、靠得住”的干部,进一步加剧了“勤快马”与“懒马”之间的不平衡。
要杜绝“懒马效应”,必须多管齐下、系统纠偏,共同营造“奖勤罚懒、崇尚实干”的健康生态。首先,应建立以实绩为核心、权重清晰的量化考评机制。通过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和权重,让“勤快马”的汗水能够被看见、被计量、被回报,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要强化“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优先提拔使用敢于担当、负重前行的干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同时,对“躺平式”干部果断采取约束措施,形成有效的震慑和警示作用。最后,要营造“担当为要、实干为本”的浓厚氛围。敢于管理、善于分工,确保任务分配公平合理;同时,为实干者撑腰鼓劲,切实为基层减负,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唯有如此,才能让“勤快马”跑得带劲、有奔头,让“懒马”无处遁形、不得不奋蹄。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有活力的基层工作环境。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伏月鸣
编辑:李意一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54/55/1534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