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评论丨让规则成为每个人最硬的关系
2025-10-16 14:51:09 字号:

评论丨让规则成为每个人最硬的关系

□陈永军

前不久,接到一位素日极少联系的亲戚电话。客套一翻后,亲戚说出了来意,原来是骑车发生一点小交通事故,他人无大碍,一点小伤,入院观察两天即可,且交警现场已有定论,对方全责。但入院两天后,再联系车主,车主称出差在外,让亲戚先垫支医药费用,赔付回来再说。末了,亲戚反复提及,对方可是个“名牌汽车”。

我读懂了亲戚的意思。面对亲戚的求助,虽自知人微言轻力薄,也不知究竟能否帮得上忙,但不忍当面拒绝,只得勉强应承下来,以安其心。惭愧的是,过后便把此事给忘了。直到亲戚再次打电话来感谢我,并称事情已妥善解决时,我才恍然一惊。幸好没有误了亲戚的事!也欣慰于亲戚一事的完满结局!

但由此联想到现实中的一些见闻,心里总觉得五味杂陈,沉重且难以释怀。遇事首先找关系”,怎么似乎成了相当部分民众的“共识”甚至“常识”了?哪怕有些再正常再清楚不过的事情,不事先托个关系,好像就不放心没底气了?

实话说,我是有些理解并感同身受过类似于亲戚的这种心态的。但理性的自己,又很不理解、不认同尤其不愿去“随俗”的。

倘若人人都拼关系,倘若一个社会缺乏了对秩序与规则的敬畏尊崇,那么,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安全与尊严从何而得?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客观讲,遇事找个“关系”咨询了解,本无可厚非。但事事信奉关系而漠视规则,无论正当与否都想借靠关系“摆平”,则是典型的投机钻营了,即使侥幸得成,也属于“不当得利”,于法于理难容。更重要的是,这必然会在无形中污染社会风气,妨碍公平正义,助长腐败滋生。

现实中,大众对这种“关系心理”的集体固化与潜在认同,是更为可怕的。周边某某提职了,某某工程中标了,某某孩子上名校了,凡此种种,原本很多正常之事,总会令旁观者不由然地产生“关系联想”,就委实不正常了。其实,譬如类似于亲戚的遭遇,现实本没有那么“污”,只是很多时候当事者先入为主将其“妖魔化”了。究其原因,它折射出了弱势群体面对强势一方的情绪焦虑与惶然无奈,同时也真实镜鉴出了少数人的投机取巧、甚至蝇营狗苟的市侩心态。

可喜的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高悬、铁律生威和笼子愈密之下,当下“关系”赖以生存腾挪的气候、土壤、空间都已日渐式微,不复从前。然而,要彻底根除社会民众积久成弊的关系心态、腐败联想甚至庸俗哲学,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它要靠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自律。扎紧制度篱笆,不为自己设“暗门”,不给“关系”留缝隙,尤其是关乎民生之事,必须摊开手心让群众看,而不是攥紧拳头让大家猜。另一方面,也要靠手握公器者的修身自律。无数教训警示,当“能人”有风险,用公权须谨慎,违规违纪的“关系”,早晚会让自己脱不了关系。最后,它还需要社会大众的主动自律。动辄找关系,只会“宠坏”了关系,也必然加剧“关系”的恶性繁衍,最终误人害己。必须看到并相信,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凭借关系,也不是所有关系都能靠得住。俗话说,靠山山要倒,靠人人会老。一个人人谨遵规则的社会,才是每个公民的最大倚仗与靠山。

激浊需要共同给力,扬清更待大家参与。期盼有一天,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也无论何事,“没有关系”真的没关系,规则就是每个人最硬的关系,这种理念根植于人心,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

来源:红网

作者:陈永军

编辑:姜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