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轩言
书香氤氲,院藏春秋。书院作为独特的文教组织与学术机构,是我国古代思想创发与文化传播最为广泛、最为重要的场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湖南书院以发端之早、声誉之重、数量之多、影响之远、人才之盛闻名,堪称中国书院体系中的璀璨明珠,更以“学术源流之盛,未有过湖湘者”的杰出贡献,赢得了“天下名院,半出湖湘”的赫赫美誉。
书院,起源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代有据可查的书院约49所,湖南有8所。位于攸县的光石山书院,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标志着湖南民间讲学与学术交流互动的兴起。衡山的南岳书院,因唐代名相李泌隐居于此而修建,开创书院儒佛道交流对谈的先河。安史之乱后,众多文化名流前来湖南避乱或隐居讲学,促进湖南书院的发展。至宋代,湖南书院数量大幅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学术氛围空前浓厚。北宋时期,湖南创建、重建书院有12所,南宋时期增加至61所书院,其中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被列入中国“四大书院”。北宋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创立,开启了湖南书院教育的新篇章,开创了教学、藏书、供祭、学田四大规制。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匾额。同一时期,石鼓书院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众多学者前来讲学论道。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创办碧泉书院,潜心学问,讲授经典,开创湖湘学派。至元代,湖南新建和兴复多所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濂溪书院等声名远扬。明代王阳明、湛若水讲学,让湖南书院文化更加生机勃发。清代,书院遍布三湘大地,多达378所。进入近现代,岳麓书院等许多传统书院纷纷改制,东山书院等新式学堂创办兴起,推动传统书院向近代教育机构的转型发展。湖南书院所育英才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进程与历史走向。
湖南书院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是中华文脉传承赓续的重要见证,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坚守。湖南书院文化所孕育的“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拙诚勇毅”的精神品格,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守正创新”的文化智慧,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瑰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湖南书院文化恰似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既沉淀着千年的智慧,也激荡着时代的浪花。传承发展湖南书院文化,要让更多人走进书院,触摸历史的温度,播撒文化的种子,守护历史文脉,弘扬优良传统,让湖南书院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执笔:罗 山;本文选自《湖南宣传》2025年第8期)
来源:湖南宣传
作者:湘轩言
编辑:姜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62/15318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