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日塘秦刻石。(图源:新华网)
□段官敬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考古人员在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发现一处重要时刻。经调查研判、审慎研究,认定该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刻石全文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专家表示,简单翻译就是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进家去昆仑采药。
透过沧桑的秦篆、保存完整的信息,穿越“秦始皇派人去昆仑采药”的历史云烟,揭开一段富有神秘色彩的历史故事,绘就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浪漫与精神诗篇。可以说,“秦代石刻”何以牵动人心,正在于流淌千年历史恒河里的精神共鸣与价值认同。
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秦代石刻依旧清晰可辨、保存至今,得益于石英砂岩高腐蚀性、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等天然特质,加上面向东南、背山面水的地域特性,遭受风蚀和光照高温辐射影响相对较弱。透过秦代石刻,我们能捕捉到先人的智慧与巧思,触摸到历史流光里的精神形象,绵延千年、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的民族品性与思维力量在无形中汇聚,刻下中华文化文明赓续、繁荣茁壮的微观注脚。
一眼千年,感悟文字力量;斗转星移,浸润文化自信。秦代石刻从右至左、纵行排列,每行2到4字、具有“因行布字”特点。一块“秦代石刻”再现千年情景,触摸岁月痕迹、品尝古人烟火,一种微妙且神奇的感触油然而起,拨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心弦,一种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相关联的价值涟漪不断激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2200年前,秦人车马向西而行,探寻河源与仙草;2200年后,各领域专家学者来到黄河源区,探寻尕日塘秦刻石的历史真相。或许,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正在于此,有文字记录的笔端强劲、有一脉相承的默契品性,更有探索拼搏的精神追求以及艰苦卓绝的民族作风。
矗立河源的“尕日塘秦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石刻,宛如挺立起一块中华文明的价值标杆,补史之缺、意义重大,更有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历史意义。从古至今,多少沧海桑田、多少风雨洗礼,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化作你我踔厉进取、矢志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应鉴古励今,增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提升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凝聚起深沉、持久且内涵的精神力量,为挺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注入新的动力。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姜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3/52/1529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