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伟大抗战精神的短视频传播路径创新
2025-09-16 16:46:41 字号:

伟大抗战精神的短视频传播路径创新

□杨丽可(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伟(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伟大抗战精神是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深刻内涵体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信息时代的媒介生态变革,伟大抗战精神的代际传承亟需依托新兴媒介实现创新性转化。其中,短视频以其碎片化传播优势、情感化叙事能力和社交裂变效应,成为实现这一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把握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着力探索构建短视频赋能伟大抗战精神传播的创新体系,加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引领,并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历史担当。

一、聚焦爱国情怀:以微粒化叙事强化责任担当

伟大抗战精神中的爱国情怀,核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体自觉。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全民觉醒升华至历史新高度,体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血脉联结,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奠定了抗战胜利最深厚的根基,照亮了民族前行道路。然而,传统宏大叙事往往因缺乏具体可感的个体叙事作为支撑,使爱国情怀停留在较为抽象的公共话语层面,其蕴含的情感温度与精神内核难以引发共鸣。短视频借助其碎片化传播与轻量化表达的特性,从微观视角展开具象叙事,将宏大主题拆解为细腻的情感颗粒,完成历史记忆的“人本化”转译。具体来说,可从史料与创作的多维融合入手。首先,推动史料活化与视觉转化,通过与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深度合作,系统梳理珍贵抗战史料并进行可视化呈现,让历史细节从尘封状态中被激活。其次,聚焦时代波澜中的个体命运,深度挖掘承载个体轨迹的史料,比如抗联战士风雪运输中的靰鞡鞋、普通大学生的抗战日记等,用微观个案的细腻叙事,勾勒出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此外,还需注重叙事视角的下沉,采用第一人称或贴近普通人的视角展开讲述,如模拟战地通讯员的口吻还原战场见闻,进一步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让叙事更具代入感。

短视频呈现的内容看似细碎、割裂,却能在用户持续浏览的过程中不断累积语义增量,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在具体情境中不断复现并叠加,最终由点到面重塑集体记忆。微粒化叙事以小切口阐释大道理的方式,将宏大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个体经验,最终实现强化家国认同、凝聚强大合力、激励攻坚克难的深层效果。

二、彰显民族气节:以场景化呈现深化价值认同

伟大抗战精神中的民族气节,凝练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风骨。民族气节的本质是以大义凛然、决绝之志对主权尊严、文化尊严、人格尊严的坚定捍卫,彰显中国人民的不屈脊梁和高贵品格,共同构筑起抵御外侮的精神长城。战争年代的硝烟烽火与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存在强烈反差,使得当代受众对历史场景缺乏感知,认知往往局限于“知道”而非“融入”,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影响进一步的价值内化。短视频凭借其独特的沉浸传播特性,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创新路径。

在短视频制作中,要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构建高度真实的情景重现,以强烈的融入感、在场感打造富有感染力的叙事空间,让受众“穿越”到历史场景中,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民族气节的理解与认同。场景化呈现可从多维度展开:首先,聚焦历史场域,针对台儿庄、平型关等战役遗址,运用航拍等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与代入感。通过历史影像修复、动画模拟等手段,再现军民团结御敌、宁死不屈的群体性画面,突出血与火中淬炼的精神支柱。

同时,要注重活化文物与遗迹叙事,挖掘与特定场景紧密关联的文物、遗迹、标语、壁画等,通过专家解读、故事演绎等方式,使沉默的物件“开口说话”,成为承载民族气节的鲜活见证。此外,在视听方面,创意化手段同样不可或缺,要甄选具有一定冲击力的画面,利用竖屏、分屏等形式,以快节奏剪辑加速剧情推进,以精简叙事维持受众注意力。甚至可以对与历史相关的常态化生活场景进行创造性解构,使其兼具沉浸感与真实感,让受众直观感知民族气节诞生的历史土壤,进而深化对民族精神内核的价值认同。

三、弘扬英雄气概:以人格化塑造激发情感共鸣

伟大抗战精神中的英雄气概,体现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并凝聚于一个个平凡或非凡英雄的经历中,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当前,英雄人物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脸谱化、符号化。如何呈现其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抉择、情感与成长,让当代受众产生心灵共鸣与精神向往成为传播的关键。

短视频凭借其塑造鲜活立体个体形象的优势,为呈现英雄气概提供了有效路径,可从多向度开展人格化塑造:突破“高大全”模式,立体刻画杨靖宇、左权、张自忠等英雄形象。既要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在家庭、情感等方面的特质,更要刻画在生死考验、艰难抉择等关键时刻彰显的非凡勇气、智慧与牺牲精神,凸显其人性光辉。其次,在塑造英雄形象的基础上,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强化观众的情感共振。比如,借助亲历者或战友口述增强真实感与感染力,开展英雄后代或亲属的寻访拉近与当代人的距离,利用情景再现等创意形式模拟英雄“自述”心路历程以增强代入感,让受众更能体会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紧凑起伏的叙事结构也是实现传播效果的重要条件。强化人物故事的冲突矛盾与起伏突转,让观众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被牵动心弦、集中注意力,进而更容易被人物的命运所感染,加深对英雄气概的感知。

此外,融合国际视野也是弘扬英雄气概的重要途径。要注重筛选海外受众关注、体现中外共通价值的英雄故事,同时拓展多元传播渠道,从而推动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让抗战英雄的精神力量跨越国界,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力。

四、传递必胜信念:以时代化转译凝聚奋斗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中的必胜信念,表现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特质。面对敌寇的残暴、困境的艰巨与战争的持久,中华民族始终坚信抗战终将胜利,这种信念既是绝境中支撑斗争的精神支柱,也是穿越历史仍具生命力的精神财富。要将历史语境中的坚定信念转化为当代青年可感可及的精神滋养,以贴近其认知习惯的方式,激励他们自强不息、攻坚克难。

短视频通过时代化转译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三方面展开:首先,挖掘历史与当下的精神连接点。将抗战时期的信念实践与当代青年的现实挑战进行创造性类比,如把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与青年克服学业压力、投身科研攻坚的坚持相对照;将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弦歌不辍的执着,与当代创业者突破技术壁垒的决心相呼应,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凸显信念力量对青年成长的启示意义。其次,适配青年语态与传播形式。可采用快节奏剪辑契合青年观看习惯,同时融入金句、热梗等网感文案增强亲和力,通过这些方式制作传播短视频,既保留精神内核的严肃性,又让信念传递在圈群互动中自然发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激发参与式传承。鼓励青年通过剪辑主题短视频等二次创作、评论分享感悟等方式主动介入。这种参与不仅让青年成为精神传播的主体,更推动伟大抗战精神从“认知”转化为“认同”,引导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彰显历史使命感与奋斗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算法分发模式与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研究》(21JZD055)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丽可 陈伟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