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书评丨把握互联网善治善用的四重逻辑
2025-09-16 11:56:52 字号:

书评丨把握互联网善治善用的四重逻辑

0abf2a6e-b0d0-44a1-bdf9-ecd6907be250.png

《互联网的演进跃迁与善治善用之道》严颂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5年7月出版

□唐炎林 王诗颖

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正在长沙举行。业内大咖齐聚岳麓山下,纵论互联网和AI+发展新趋势。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互联网不仅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正是立足于这一宏大时代背景,湖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严颂所著《互联网的演进跃迁与善治善用之道》一书。该书系统回答了互联网如何发展、如何治理应用等重大命题,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层次清晰、内容详实、逻辑严密的互联网“治”“用”图谱。

正如书中所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以其无远弗届的力量,重塑了我们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并非没有规律。细读新书深层剖析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重逻辑”。

01 演进与治理的逻辑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意思是要掌握世间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

《互联网的演进跃迁与善治善用之道》,在书名中就强调了“演进跃迁”。

书中收录的35篇研究性文章,时间跨度长达18年。这18年,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通过这本书,能清晰看到全球互联网的演进路径:

从PC互联网的星火燎原,到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澎湃,到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到来,再到元宇宙的春意萌动,进而到现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

总而言之,由最初的连接信息(Web1.0),到连接人(Web2.0),再到我们踏入一个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新纪元。

正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建华教授评点此书所言:“该著将中国互联网发展置于全球数字革命的坐标系中,梳理出一条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演进路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中国互联网的跃迁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梳理这段跃迁历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数字文明进化史”,更给了我们一把理解现在、塑造未来的钥匙。这,或许是作者强调“演进跃迁”的用意。

严颂在书中写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每一次技术的跃迁,即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便利,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可以说,互联网的演进史,也是一部治理规则与治理能力不断被挑战、被重构的历史。它始终是一个“双螺旋结构”:一条“链”是技术创新,另一条“链”就是治理重构。

书中对不同阶段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均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深入剖析其中的风险和挑战,同时就如何治理提出了深刻见解。

比如,让很多人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元宇宙刚刚兴起的2022年,本书作者就站在时代前沿,发表了研究文章《元宇宙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

文章敏锐地指出:“未来元宇宙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将由文字表达能力转变为多维的场景编织能力,从‘语词之争’变成‘场景之争’。”

作者由此提出了4点应对策略:布好元宇宙综合治理的全盘局;下好统筹元宇宙技术发展和安全的先手棋;打好主流媒体全面挺进元宇宙舆论场的主动仗;出好构建良好元宇宙文化生态的组合拳。

这些观点,既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又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新生事物元宇宙空间治理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文章在《湖南日报》理论版刊发后,又迅速被新华社发表,阅读量超120万人次。

一篇理论文章,能有这么高的阅读量,说明其观点契合了大家的深层需求,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共鸣。互联网演进与治理的逻辑,在这种共鸣中得到了升华。

c93005dc-b315-4fec-ad7f-fd52f92c45e7.png

02 全局与区域的逻辑

互联网在诞生之初,就内嵌了“全球互联”基因,因此,其治理和应用是一个全球性命题。

人民网发表的文章在评点本书时,重点讲了两点,一是说这本书解读了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奇迹的“政治密码”,二是说其展现了湖南管网治网用网的实践与探索。

简而言之,就是展现了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湖南方案”,既有很强的全局观,也有鲜明的地域性。

作为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数字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我国在几十年间,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惊人跨越,与此同时,互联网“中国之治”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

本书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和现实操作性的治理思路。

本书开篇就强调了“党管互联网”这一根本原则;接下来就实现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以及善治善用提供了诸多建议,涉及如何引导网络舆论、推进网络媒体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实现网络空间法治化、培养选拔网信人才等内容,助力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最大增量”。

比如,在探讨“科学探索信息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现路径”时,作者提出构建多元共治模式,包括积极构建政府间协同、政府与多元治理主体间的智慧治理模式和平台,通过智慧大脑实现多重数字治理体系的联通与协作,实现多方平等对话、协同治理,促进线下治理向线上线下融合治理转变,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全方位参与治理事务。

事实上,当下很多地方的实践,正是这么做的。

本书在探寻互联网“中国之治”时,也系统梳理了“湖南方案”。

比如,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方面,作者以湖南为例进行了重点论述。因为互联网已成为最为活跃的网上群众意见的交流平台、利益诉求的表达途径和矛盾问题的汇聚平台。

其中,红网《百姓呼声》栏目成为民意上传与政策回应的关键枢纽,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问政湖南”平台则推动各级党政负责人主动认领、办理网民留言,成为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典范。

互联网的演进,除了技术进步,一个重头是网络产业发展。湖南是全国12个互联网发达地区之一,本书作者就湖南网络产业发展作了深入思考,相关建议曾被评为湖南省改革开放攻坚献策优秀“金点子”。

比如,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本书详尽论述了如何“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湖南新质生产力”,内容包括统筹谋划、技术创新、技术产业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综合治理等方面,浓缩了多重智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03 技术与人性的逻辑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给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互联网与其说是技术的造物,不如说是以技术为构架,为人性搭建了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它的一切形态、辉煌与困境,都是人性的投射、放大与博弈。

本书作者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探讨技术的同时,也重点探讨了互联网中的人性,可以说,本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互联网的核心精神包括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等,可以说,每一个词,都指向了人性。某种程度上说,读懂了这些词,就能参悟互联网的治理之道。

正如书中所说,互联网突破物理时空和用户人数限制,体现个人心智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开放;互联网没有层级结构,决定了网络用户彼此平等相待。

因此,作者认为,互联网治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应有开放的视野、开阔的胸襟”。

互联网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让技术凌驾于人类之上。

人类在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已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本书中《拥抱璀璨的智能互联网时代》一文,就很好地阐明了技术和人性的逻辑,其中,重点观照的是人性。

比如,分析智能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中,作者列举了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风险、算法偏见与歧视困境、责任归属界定不明、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几个方面,其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就是我们个体在智能互联网时代可能面临的问题。

还比如,作者提出了“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应对策略”,其中包括加强技术保障与监管、健全伦理道德规范、加强职业培训与再就业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保障我们个人的合法权益。

正如书中所写的:“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共同见证着技术的飞跃和社会的进步,共同享受着智能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共同肩负着塑造智能互联网璀璨未来的使命和责任。”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互联网的纵深发展将始终围绕两大主轴展开,其一,顺应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其二,以技术赋能美好生活,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与全面发展。这两大维度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互联网治理与未来发展的清晰路径。

“善治”是为了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善用”是为了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人的需求,二者共同指向“人的根本”这一终极目标。

85307c2f-758a-48f4-944b-a78949b537b3.png

04 认知与实践的逻辑

认知与实践的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不是一个线性的循环,而是一个相互构建、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

实践是认知的源泉、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认知是实践的先导、指南和升华。

作者严颂作为网信系统的干部,多年来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在这本书中很好地体现了认知与实践的逻辑。

他从实际工作出发,走在行业最前沿,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开拓自己的理论视野,同时,又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认知与实践的逻辑,导向的是 “知行合一” 的更高境界。

互联网行业的技术迭代非常迅速,从事互联网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成为研究型干部,将治理实践中的痛点转化为政策创新的亮点,从“经验型治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跃升。

在互联网的治理中,法治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有人说,法治是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操作系统”。作者对法律研究颇深,是一名公职律师。他充分发挥法律特长,书中有6篇文章就专门论述互联网治理中的法律问题。

比如,《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地方立法的思考》《元宇宙中数据安全法律问题研究》《人工智能安全法律问题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法律职业的变与不变》等。这些文章的论述,一方面走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最前沿,前瞻性、探索性很强;另一方面,涉及的法律问题,专业精深,鞭辟入里。

这些“含金量”十足的观点,不仅让本书具有战略价值,也为智能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之治”提供了新的探索。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本书不仅把脉了互联网的“前世今生”,更在预判其未来走势。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磅礴之力塑造人类文明新图景。在演进与治理的逻辑、全局与区域的逻辑、技术与人性的逻辑、认知与实践的逻辑实现有机融合之际,一个可知、可控、可信、可持续的智能互联网时代正铿锵走来。

来源:红网

作者:唐炎林 王诗颖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